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主讲:曹诗睿PPT制作:高颖王加佳意识流小说•意识流: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现代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境、幻觉、直觉、印象、象征、暗示。•意识流小说:最早尝试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爱德华·杜亚丹的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20世纪初,奥地利小说家阿图尔·施尼茨勒用意识流手法创作了小说《勇者至尊》(1901)。作为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2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40年代后,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不复存在,但它常用的表现手法,却被不同流派,特别是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广泛采用。意识流小说流派既无组织也无纲领,是自然形成的流派,但它有共同的理论支柱。•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征:①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特别是潜意识活动。②主要表现手法是意识流。③多角度、多层次的结构。④语言文体上的自由组合。•代表作家有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伍尔芙(《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波浪》)、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小说代表—乔伊斯•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最著名的小说家,在英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小说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广为人知的意识流小说大师。•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这是一部震惊世界文坛的奇书、“天书”。•成就:乔伊斯的创作已成为欧洲现代文学史划分19、20世纪新旧两个时代的里程碑,他被誉为“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的伟大诗人”、“20世纪文学革命中的布尔什维克”、“20世纪文学创作的奇才”、“欧洲散文领袖”、“语言艺术领域里的伊阿努斯之神”、“作家的作家”。乔伊斯的创作:•小说《都柏林人》(1914,处女作,短篇小说集)、《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1916,成名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代表作,长篇小说)、《芬尼根的觉醒》(1939)•诗集《室内乐》(1907)、《每只一便士的苹果》(1927)•剧本《流亡者》(1918)乔伊斯与《尤利西斯》•《尤利西斯》这一书名就是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来的。•作者以他的名字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表明了这部小说在人物、情节、结构上同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而在两部小说的结构上也是对应的。《尤利西斯》内容•《尤利西斯》被认为是一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崩溃史诗”,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布鲁姆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融正常人和非理性人于一身。在他身上体现了爱尔兰民族的“国民性”:仁慈而又猥琐,怯懦而又宽厚,空虚而又动摇。这一形象的刻画,流露出乔伊斯对爱尔兰“国民性”的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他的出现反映出西方现代文学中关于“人”的观念在“质”上的嬗变。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的丧失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是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观念面临崩溃瓦解的最好例证。《尤利西斯》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崇拜福楼拜的“客观化”态度:将戏剧化手段用于小说叙述,是作家完全消失在作品中,即“非人格化叙述”。小说中的人物活动着,每一个对话者都是一个潜在的叙述者,作品世界不再有任何作家本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信仰及价值观。•意识流表现手法:作品没有完整的情节系统,事件缺少明确的时序,通篇是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以及意识与潜意识的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纷杂繁复。最后一章体现的尤为突出。•为了表现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特别的思维方式,除了运用英国文学史上历代名家的文体外,乔伊斯还运用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爱尔兰方言等多种语言,有时还打破传统的语法和句法的束缚,独创了一些词汇。他又广泛引用史诗中的神话、双关语、和天主教义,并且涉及到了哲学、医学、音乐、天文和法律等等领域。历史意义•《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和完美,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都堪称是一场革命,被称为是“意识流”的百科全书。•著名诗人叶芝在评论《尤利西斯》是写道:“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而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纪录。”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5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文坛,是在存在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1980年后,随着其代表作家萨特的去世而渐告隐退。•代表作家:法国:让-保罗·萨特阿贝·尔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人》《大人先生们》)雷蒙盖夫莫里斯·梅尔洛—蓬蒂美国:诺曼·梅勒索尔·贝娄英国:戈尔丁存在主义文学代表——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作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萨特主要代表作作为一个哲学家,萨特的主要著作有:《想象》(1936),《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等。作为文学家,萨特的创作主要包括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小说作品主要有:短片小说《墙》(1939),中篇小说《恶心》(1938)以及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戏剧作品主要有:《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1)等。萨特文学的艺术特色萨特的各种文学创作的主题都是在于阐发存在主义理论:•一是在于表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二是揭示世界的荒诞性,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感,疏离感和恐慌感等;•三是强调自由选择和“介入”生活,即人生活在荒诞的世界里,但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要积极行动起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他的文学创作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鲜明的哲理性;•二,直觉的真实性;•三,寓意的象征性;•四,环境的特定性。萨特与《间隔》•揭示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他人就是地狱”。“我想要说的是:‘他人就是地狱。’但是,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然而我要阐明的却是另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萨特•表述了“自由选择”的观点。《间隔》书影他人就是地狱•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即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正是在上述三层意义的基础上,萨特呼吁“争取自由”、“砸碎地狱”,就是要唤醒人们不应作恶,以免扭曲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唤醒人们,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作茧自缚,制造樊笼,成为“活死人”;就是要唤醒人们,严肃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鼓励人们以自己拥有的自由权利为武器,去砸碎这种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来。《间隔》的艺术特色1、题材的荒诞性;2、境遇的极限性;3、哲理的深刻性。谢谢!
本文标题:60外国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1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