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释名》作者与成书年代刘珍说《后汉书·文苑传·刘珍》:“刘珍,字秋孙,一名宝,南阳蔡阳人也。……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云。”刘熙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载韦曜狱中上书:“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囚自忘至微,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隋书·经籍志》:“《释名》八卷,刘熙撰。《辩释名》一卷,韦昭撰。”《文献通考·经籍考十六·经·小学》:“《释名》八卷。陈氏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序云:‘名之于实,各有类义,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释名》八卷,汉刘熙撰。熙字成国,北海人。其书二十篇,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中间颇伤于穿凿,然可因以考见古音,又去古未远,所释器物亦可因以推求古人制度之遗。”编纂目的《释名·自序》:“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博物君子,其于答难解惑;王父幼孙,朝夕侍问,以塞可谓之士,聊可省诸。”内容与体例共解释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1502条,按事类分为27篇。篇名: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编纂性质与成就理论证实性(P110)总结前人声训成果,纂集大量声训材料,自觉而系统地将声训方法应用于词义的解释。并且用大量的声训材料证明了“音近义通”的词源学规律,给后代声义关系的研究以重要启迪。例如:(100中)(111中)提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其中包含了由词义引申推动词形分化而产生同源词的科学规律,标志着汉语词源学研究的开始。(111中)(113下—114上)例如:(115下—116上)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记录了许多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保存了东汉末年的语音资料。声训条例同字相训:“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释天)“观,观也。于上观望也。”(释宫室)同音相训:“曜,耀也。光明照耀也。”(释天)“肝,干也。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凡物以大为干也。”(释形体)双声为训:“母,冒也。含生已也。”(正纽双声)(释亲属)“配,辈也。一人独处,一人往辈耦之也。”(旁纽双声)(释亲属)“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邻纽双声)(释姿容)叠韵为训:“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同韵)(释天)“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对转)(释州国)“四邑为丘。丘,聚也。”(旁转)(释州国)“汁,涕也。涕涕而出也。”(通转)(释形体)局限将声训推源绝对化词的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最初是偶然的、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大致如此。只有那些后出现的派生词,人们在造词时才赋予它们与根词或源词相同相近的语音。现代语言学把这一现象归纳为“任意性与理据性”的辩证原则。刘熙认为所有的词客观上都具有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必然联系,全部通过声音来探寻词源(命名之由),势必造成穿凿附会。例如:(111下—112中)拘牵字形,拆析连绵词将属于单纯词的联绵词当作合成词处理,拆析为两个词而分别推求语源。例如:(112下)《释名》注本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释天》:“乾,健也。健行不息也。”毕沅疏证:“《易·系辞》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本文标题:4)《释名》评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5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