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1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的定义: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总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住宅区的类型从大到小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社区的定义: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住宅区四大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住宅区四大系统: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绿地与场地社区的四大系统: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运营系统。详见课本第8到9页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安全、方便、舒适。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环境卫生和生理健康卫生安全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身安全和治安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第三章住宅区的规划结构结构的五个基本性质: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可转换性和图式表现性。一般情况下,将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划归为用地、设施、空间、景观四个部分。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性在住宅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2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用地规模与配制、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居住密度的含义:是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关于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计算是重点,具体的公式祥见课本第35到36页。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地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地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建筑总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用地总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服务半径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居民的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益。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定义在课本第40页。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醒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第四章居民调查居民调查的目的: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作用在于评价居民居住的居住环境,分析居民的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向,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原则。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封闭性问题的优点:1、答案是标准的,因而易于作比较,可避免不完整和不相干的回答;2、回答者通常会对问题的含义比较清楚,有助于提高问卷的回收率;3、避免回答者对一些敏感问题不作回答。缺点是:1、可能使一个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没有看法的回答者随便乱答;2、可能答案中没有列出适合某些回答者的答案或者写的不够详尽;3、对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太多的答案3需要列出。开放性问题的优点:1、当一切可能的回答种类均未被得知时,开放性问题将比封闭性问题得到较全面的答案;2、有助于研究人员得到回答者认为的恰当的答案;3、问卷表上列出的回答种类太多或无法列全时,开放性问题更为适宜;4、它能给予回答者较多的创造性和自我表达的机会。缺点是:1、可能导致收集到无价值或不相干的信息;2、信息不标准化;3、回答者需要较高的教育水平。观察的两种主要形式: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观察的两种类型: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统计分析是对所有调查资料的综合处理,目的是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调查的对象。第五章空间空间指标: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基本构成要素: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辅助构成要素: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空间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围合空间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减少破坏行为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围合空间的特点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外部空间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定感,并让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安心进行活动,同时,积极的外部空间需要良好的通达性,使人易于接近和到达,相对完整的、较多出入口的空间是其基本条件。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形空间、静止的院落空间围合空间的形成关键在平面,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D/H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失去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过小的D/H会使人感到压抑。如何空间衔接、联系(过度/对比/转折等)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一般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的街道空间的D/H为1,大于4的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m,在住宅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是150~200m,所以,住宅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住宅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住宅区空间的变化可以从变化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住宅建筑标准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4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1.住宅朝向2、(住宅日照)日照间距a)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b)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c)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d)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e)日照间距的确定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原理求取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Ⅲ、VII气候区Ⅳ气候区Ⅴ、Ⅵ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3住宅间距f)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有窗时不得小于8mg)对高度大于24m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间距一般不小于13mh)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5i)在考虑建筑外形的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时,需要对住宅建筑群体或单体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那些需要日照的户外场地处于终年阴影中j)由视线干扰引起的住户私密性保证问题,有住户与住户的窗户间和住户与住户外道路或场地两方面。4自然通风k)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l)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m)对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n)对建筑群体而言:有建助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建筑群体的迎风方向o)对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p)住宅朝向q)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5噪声防治r)住宅区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s)可以从下面几个因素防治噪声:住宅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t)ISO规定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35~45分贝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行列式:条形住宅或联排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落场地3.点群式:底层独立式、多层点式、高层塔式住宅自称独立的群体的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建筑、活动场地、绿地布置,以利于自然通风和获得更多的日照4.混合式:上述三种的组合,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特殊位置5自由式: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形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的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上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空间形状的变化;2、围合程度的变化;3、布置形式的变化;4、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第六章通路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它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交通方式选择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按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交通三种,居民选择交通方式时考虑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是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
本文标题: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5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