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年-2017年余闻分析的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课标卷Ⅰ)《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2013年第3期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节选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一文,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原文虽然涉及上古历史和古代典籍等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行文也极简明精炼,但总体上仍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先看A项,原文第一段说:“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可见A项前半段虽然字句略有不同,但是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又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虽然“益启争端”的主语应该是前文“汪中……战国时人”一事,但如果只着眼于“争端”,并结合“清代学者……议论纷纷”,表述为“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A项后半段表述也是正确的。再看C项,原文第二段说:“过去……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所谓“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就是说这些古书被辨伪家指为伪书。所以C项前半段是符合原文意思的。而从原文上引文后面的文字来看,C项后半段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谓“无济于事”,相当于原文所说对于证明《老子》一书“没有多少作用”。再看D项,原文第二段说:“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D项把原文的“地下材料”改称为“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实际意思是一样的。原文第二段又说:“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D项后半段改变了表述,但实际意思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D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最后看B项,原文第一段钱穆的话是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这里的“其”字应该是复指前面的“先秦诸子”,不应该指《老子》和道家;原句是一个假设复句,后一分句的“其”应该首先复指离它最近的“先秦诸子”,而不是跳过“先秦诸子”,去复指更远的“老子”。所以“其源流派别”是说先秦诸子的源流派别,B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先看A项,原文第三段说:《老子》“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所以原文确实是从字体和避讳两方面来判断《老子》的年代的,而且确实也只是大致确定年代的范围,这样A项的前半段是符合原文意思的。而根据原文,也不难看出A项后半段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B项,原文第四段指出:“《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可见B项的理解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人提出一两个概念,自己不加解释,而由后人进行解释的,如果这样考虑,那么原文的逻辑推理就可能有问题了,《老子》和《黄帝书》的年代先后就要倒个个儿了;不过,原文说过“共通之处甚多”、“此例甚多”,那么其逻辑推理应该是成立的,其结论应该也是可信的。再看C项,原文第五段说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是“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的论文,作为这样一种论文,其论据应该不少,原文也举了两个例子,那么C项“《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中的“多有”一语应该是有依据的。原文又说“用以证成”,“证成”就是要证明成功,那么C项后半段改说成“其目的是证明”,意思也是相符的。最后看D项,原文第五段引用了《论语·宪问》的一段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如果这样的话,又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还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吧。”原文又引了宋人朱熹的注。朱注的意思是说,有人说的话当中“以德报怨”一语出自《老子》一书。由此可见,《论语·宪问》中“以德报怨”一句是引用《老子》,而“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只是孔子对《老子》的批评,并不是引用,所以D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关于A项,我们看全文,今本《老子》,以及《申子》、《慎子》、《韩非子》、《论语》等是传统的古书材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则是属于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同时,文章的论证相当严密,结论也较可信,因此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关于B项,对照原文第四段所引郭沫若的话,可见B项前半段是正确的。既然道家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文中又指出《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且是西汉时代的遗物,那么B项后半段推测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这一点应该也是可以成立的。“已经形成”不同于“形成”,“已经形成”可以指相当长的一个时段上的任何一点,“形成”(或者说“何时形成”)则只是一个时点,如说某年某月形成;因此,只要有表现黄老学派的事实,就可以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再看D项,从原文第五段可以看到《论语·卫灵公》引用了老子“无为而治”一句,并加以阐发,《论语·宪问》则引用了老子“以德报怨”一句,并加以阐发,可见D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以德报怨”句包含在“等”字中)。关于D项的后半段,史书上确实有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的记载,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是这一事迹也并非司马迁亲见,《论语》引用老子的话也只能作为旁证,所以D项谨慎地使用了“大概也能印证”的话,这就保证了D项的正确性。最后来看C项,原文第四段说:“《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可见,C项前半段的理解分析没有问题;而C项后半段中“《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一语也见于第四段。这里的问题在于:C项前段与后段之间是否一定具有因果关系?实际上,申不害、慎到、韩非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既可能有关甚至极有关系,也可能稍微有关或者一点关系也没有,从原文所给的材料来看,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判断。由此可见,C项的理解分析是不正确的。第二大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马文升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原文很长,有近3000字,删节后仅留下600余字,可以作为高考用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高中毕业生的考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
本文标题:2013年-2017年余闻分析的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7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