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一、配合物的定义•它是由形成体(中心体)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复杂化合物。•二、配合物的组成•以[Cu(NH3)4]SO4和K3[Fe(CN)6]为例说明其组成和一些基本概念。•1、内、外界:内界(配离子)――[Cu(NH3)42+]、[Fe(CN)6]3-;外界――简单离子或配离子[Pt(NH3)4][PtCl4];•2、中心离子(原子):配合物的形成体Cu2+、Fe3+,金属阳离子或原子,有空轨道,电子接受体(可作Lewisacid);•3、配体:NH3、CN-,与中心原子(离子)成键(配位键)的中性分子或离子,有孤对电子,为电子给予体(可作Lewisbase);•4、配位原子:配体中给出孤对电子的原子,直接与中心离子(原子)成键的原子,常见的有下列原子等。•说明:A、常见配体及配位原子:SSO32-、C2O42-、NH3、H2O、·OH、OH-、CO、CN-、SCN-、NCS-、NO2-、·NO2、en、EDTA;B、只提供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对同一中心体)称为单齿配体,对同一中心原子能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称多齿配体。单齿配体:NH3、H2O、SCN-、NO2-、·NO2、NCS-、CN-、S2O32-;多齿配体:C2O42-、乙二胺、EDTA;C、多齿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称螯合物(内配合物),螯合物较配合物稳定,一般为五、六圆环稳定;•5、配位数和配位比:与中心原子(离子)成键的配位原子数称配位数,配位原子与中心离子的数目比称为配位比,配位数=配位比×齿数,如上表。配位数配位比[Cu(NH3)4]2+44[Fe(C2O4)3]3-63[Cu(en)2]2+42[Co(EDTA)]-61•常见的配位数与中心离子的电荷的关系•6、配离子的电荷:中心离子与配体电荷的代数和,如[Pt(NH3)4][PtCl4]、[Fe(C2O4)3]3-。+1(Ag+、Cu+)+2(Cu2+、Zn2+、Hg2+)+3(Fe3+、Co3+)+4(Si4+、Pt4+)CN24、66、46、8三、配合物的化学式及命名•1、配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时应遵循两条原则:A、在含有配离子的配合物化学式中,阳离子在前,阴离子在后;B、在配位个体的化学式中,应先列出形成体的元素符号,再依次列出阴离子和中性配体,将整个配位个体的化学式括在方括号内,同类配体以配位复杂程度为准。•2、配合物的命名:原则――内、外界命名与无机化合物相同,可视为盐、酸、碱分别命名为“某化某”或“某酸某”、“某某酸”、“氢氧化某”。关键就是要命名内界(即反应出配离子的中心离子名称,氧化态、配体名称、数量等);内界命名原则――顺序:配体数(用“一、二、三”标明)、配体名称(合)中心原子名称(氧化态以罗马数I、II标明)。多种配体:先简单后复杂,先离子后分子(H2O、NH3)。类别化学式系统命名俗名配离子[Cu(NH3)4]2+四氨合铜(II)离子铜氨离子[Ni(CN)4]2-四氰合镍(II)离子镍氰离子配位盐K4[Fe(CN)6]六氰合铁(II)酸钾黄血盐[Cu(NH3)2]Cl氯化二氨合铜(I)氯化亚铜氨[Pt(NH3)4][PtCl4]四氯合铂(II)酸四氨合铂(II)绿盐配位碱[Ag(NH3)2]OH氢氧化二氨合银(I)氢氧化银氨配位酸H2[SiF6]六氟合硅(IV)酸氟硅酸配分子[Pt(NH3)2Cl2]二氯·二氨合铂(II)——[Fe(H2O)3(NCS)3]三(异硫氰根)·三水合铁(III)硫氰化铁Fe(CO)5五羰基合铁(0)羰基铁Na[V(CO)6]六羰基合钒(-I)酸钠——第二节配合物的结构•解释:中心离子(原子)与配体的结合特点,几何构型,稳定性,颜色等。理论有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一、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物质的磁性(在非均匀磁场中的表现):A、反磁性(抗磁性或逆磁性):若样品在非均匀磁场中,成对的电子、轨道平面被扭斜,产生一种与外磁场相反的小磁矩,阻碍磁力线穿过,会产生斥力把样品推向磁力线稀的方向,表现出反磁性(原重量要减小);B、顺磁性:若样品分子中有未成对电子,电子运动有净剩磁矩(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不能抵消),在没有外磁场作用下,磁矩方向各方几率相同,平均磁矩为零。在外磁场作用下,磁矩方向一致,取向于外磁场方向(产生附加磁场),把样品推向磁力线密度大的地方,表现出顺磁性(原重量要增加)。•在物质分子中,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产生的顺磁性远远超过成对电子的反磁性。顺磁性的大小可用磁矩来衡量,它与未成对电子数有关,可以通过磁填平来确定。磁矩与未成对电子数有近似公式:m=[x(x+2)]1/2(B.M.)(玻尔磁子)、x――未成对(成单)电子数。•通过物质的磁性可以获得物质分子中(中心离子中)未成对电子数目,为推测物质结构提供必要信息;x12345m/B.M.1.732.833.874.905.92•2、价键理论要点:随着近代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由经典的配位理论(维尔纳Werner,1893年),相继出现电价理论(柯塞尔Kessel,1916年),共价键的电子理论(Lewis,1916年),价键理论(Pauling&Slater,1931年)及分子轨道理论(Molligen&Hund)之后,为了阐述配位离子中的成键本质,产生了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以及配位场理论,我们只介绍前两种理论。中心离子(原子)M与配体L之间以配位键结合(M+L),中心离子提供空的价层杂化轨道,配体提供孤对电子并与中心离子的空杂化轨道成键。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价层空的(n-1)d、ns、nporns、np、nd可进行杂化形成杂化轨道)有不同的空间构型和稳定性。(对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层空轨道能量较低,易于组成各种类型的杂化轨道)。中心体常见的杂化类型CN杂化轨道构型实例2sp(ds)直线形Ag(NH3)2+、Cu(NH3)2+4sp3dsp2四面体形平面四方形Zn(NH3)42+、Cd(NH3)42+Cu(NH3)42+、Ni(CN)42-6sp3d2d2sp3八面体形FeF63-、CoF63-Fe(CN)64-、Fe(CN)63-•中心体提供何种形式的杂化轨道与中心体、配位数(a.中心离子提供的价层空轨道数;b.空间效应;c.静电作用)和配体性质有关。主要通过测定物质磁性和配体强度来确定。•3、实例说明配离子的几何构型•A、CN=2中心离子一般为IB族元素的+1氧化数离子,配离子有Ag(S2O3)23-、Ag(CN)2-、CuCl2-。以Ag(NH3)2+为例,测得m=0,sp杂化,Ag+与2个NH3中N原子形成两个配位键,Ag(NH3)2+为直线形;•B、CN=4中心离子通常为+2氧化数的离子,如Cu(NH3)42+、Zn(NH3)42+、Cd(NH3)42+、Ni(CN)42-等。a.以Zn(NH3)42+为例,sp3杂化,为正四面体,形成四个配位键,还有Cd(NH3)42+;b.Ni(CN)42-(m=0),dsp2杂化,Ni(CN)42-为平面四方形,与实验结果一致。•C、CN=6Fe(III)配离子[FeF6]3-(m=5.8)、[Fe(CN)6]3-(m=1.7),[FeF6]3-:sp3d2杂化,为正八面体形,还有[Fe(H2O)6]2+、[Fe(H2O)6]3+等;[Fe(CN)6]3-:d2sp3杂化,为正八面体形,还有[Fe(CN)6]4-、[Co(CN)6]3-等;螯合物(CN=6),如[Co(EDTA)]-、[Co(en)3]3+,一般均为d2sp3杂化,构型为正八面体形。•4、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配合物的稳定性:外轨型配合物:中心体提供外层杂化轨道形成的配合物,即ns-np-nd的杂化,如sp、sp2、sp3、sp3d、sp3d2杂化所形成的配合物;内轨型配合物:(n-1)d-ns-np的杂化,如dsp2、d2sp3(ds、d3s;dsp3)等杂化所形成的配合物。•A、形成内、外轨型配合物的一般规律:价键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配合物的形成(即形成内、外轨),但它们是以配合物的几何构型及磁矩等实验事实为依据的。下面就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对形成内、外轨配合物进行一些规律性的小结:•a.中心离子:IB的Ag+、Cu+;IIB的Zn2+、Cd2+、Hg2+;主族阳离子、价电子层(n-1)d10(已满)不能形成内轨型配合物;Cr3+、Ti3+:3d1~3一般为内轨型配合物;Mn2+、Fe2+、Fe3+、Co3+:3d上有4~6e,可能发生重排,既可有外轨也可有内轨;中心离子电荷多,易于形成内轨,如Co(NH3)62+外轨,Co(NH3)63+内轨;•b.配体:电负性大(F-、OH-、H2O等)、变形性小的配位原子(由于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很强),其提供的电子不易投入到中心离子的内层空轨道中,所以一般形成外轨型配合物;CN-、CO等电负性小、变形性大的配位原子,提供的电子易于投入到内层空轨道中,形成内轨型配合物(螯合物一般为内轨);NH3、Cl-没有明显的规律;•B、配合物的稳定性:指水溶液中的解离程度,用K不稳或K稳来衡量。价键理论认为(定性):对同一中心离子或同一配体,配位数相同时,内轨型配合物较外轨型配合物更稳定,如Co(NH3)62++O2Co(NH3)63+,解释:内轨型配合物极性小,外轨型配合物极性大,所以外轨型配合物易为水拆散而解离。例如FeF63-(外轨,2×1015)、Fe(CN)63-(内轨1042),FeF63-+6CN-Fe(CN)63-+6F-。•总之,A、价键理论可解释:配合物的形成、几何构型、磁性与稳定性,但Cu(NH3)42+为平面四方形解释欠妥;B、对配离子的颜色无能为力。第三节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一、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和稳定常数•以[Cu(NH3)4]SO4为例说明配合物的解离:[Cu(NH3)4]SO4[Cu(NH3)4]2++SO42-完全解离,[Cu(NH3)4]2+==Cu2++4NH3部分解离,配离子解离与多元弱电解质一样,也是分级进行的:•[Cu(NH3)4]2+==[Cu(NH3)3]2++NH3==[Cu(NH3)2]2++2NH3…==Cu2++4NH3;•Kd=K不稳=c(Cu2+)·c(NH3)4/c(Cu(NH3)42+),同理,K稳=c(Cu(NH3)42+)/c(Cu2+)·c(NH3)4=(K不稳)-1。二、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配离子反应中的平衡移动)•1、计算配合物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2、判断配离子与沉淀之间转化的可能性。•例如:在40dm30.1mol·dm-3AgNO3溶液中加入10dm315mol·dm-3氨水溶液,求此溶液中(K稳=1.1×107):•A、c(Ag+)和c(NH3);•B、已经配位于Ag(NH3)2+中的占原来的Ag+离子总数的百分率;•C、若加入0.001molNaCl(s)有无AgCl沉淀生成;(Ksp(AgCl)=1.8×10-10)•D、若加入0.001molNaI(s)有无AgI沉淀生成(Ksp(AgI)=8.3×10-17)?•解:A、Ag++2NH3==[Ag(NH3)2]+•c00.083.0•由于c(NH3)c(Ag+),又K稳=1.1×107,故可视为Ag+先完全转化成[Ag(NH3)2]+,然再考虑[Ag(NH3)2]+的解离,设c(Ag+)=x•[Ag(NH3)2]+==Ag++2NH3•c反应完全0.0802.84•ceq0.08-xx2.84+2x•K稳=(0.08-x)/x(2.84+2x)2=1.1×107,x=9.0×10-10(mol·dm-3);•B、=c(Ag(NH3)2+)/c0(Ag+)=100%;•C、c(Cl-)=0.001/50×10-3=0.02(mol·dm-3),•Q(AgCl)=c(Ag+)·c(Cl-)=1.8×10-11Ksp(AgCl),故此时无沉淀生成;•D、c(I-)=0.02(mol·dm-3),Q(AgI)=
本文标题: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7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