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7-专题七(标题、线索、人称、记叙顺序)
第1页共8页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专题七标题、线索、人称、记叙顺序一、关于标题1、理解标题的含义:①表层含义: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特别注意:如果题目是修辞,特别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应该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2、分析标题的常见作用:(1)贯穿全文线索,如《羚羊木雕》。(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表明写作对象,如《我的母亲》。(4)概括文章内容,如《斑羚飞渡》。(5)揭示(透露)主旨,如《》。(6)揭示感情,《乡愁》。此外还有:(7)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如《杨修之死》。(8)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二、关于线索1、什么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以见到的词、句子或是情况;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2、线索的种类有什么呢?(1)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2)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第2页共8页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注意: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我们在选择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如《藤野先生》3、线索的作用是什么?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4、寻找线索的好办法是什么?①注意文章的标题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某个事物③注意文中议论和抒情语段5、常考的线索类题型是什么?问①: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问②:这篇文章的线索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技巧: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熟记这两点,线索类的题目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那么难做了。三、关于人称(【考点清单】不常考考点)如何理解人称的区别和作用?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人称的概念。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文章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尤其是在叙事性散文的情感表现力上,有较大的区别。人称的作用,非常简单,归纳起来,其实就只有短短几句话。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2、第二人称:与读者直接交流,拉近空间时间和情感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文章的亲切感。但文章第3页共8页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中仍然会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作为与第二人称的交流对象。3、第三人称:以旁观的身份叙述事件,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但同时,不便于人物的抒情和心理描写。【解题思路】答题公式=判断人称种类+人称作用四、关于记叙顺序【考点清单】不常考考点。不过要注意插叙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出题方向。【基础知识】顺序:1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好处是:脉络清楚。2倒叙:结局或者重要的情节置前。好处是:制造悬念,突出中心。3插叙:在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情节有关的内容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补充交代事件的起因、背景4补叙: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片段性的,不发展情节事件。好处是:起丰富、补充原来叙述的作用。【解题思路】插叙的作用要求考生逐一判断,至少有两项以上;推动情节发展,判断根据能否使情节在发展轨迹上加快了或者有助于情节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如果有,就可以肯定其“推动性”;塑造人物形象,是指插叙的内容能丰富人物形象,如果能从插叙的内容中看出人物形象的至少有一个方面,就可以肯定其“塑造性”;铺垫性,插叙一般都有。【典型题型再现】例1、《阿长与山海经》人称有几种?分别的作用是什么?分析:①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②作用:第一人称更真实的反映了“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过程和亲切抒发了对长妈妈真挚深沉的热爱、赞颂和怀念之情。第三人称比较全面客观的刻画了长妈妈的真实的形象。例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人称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分析:第二人称,如同直接面对巴特勒上尉,强烈的表达了对巴特勒和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愤怒,斥责,讽刺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4页共8页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真题演示】(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来源:Zxxk.Com]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⒀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第5页共8页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文/高军,有删改)(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看,③—⑾段记叙的顺序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⒀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⒀段采用B句。(2分)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煤油灯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
本文标题:7-专题七(标题、线索、人称、记叙顺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8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