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湖心亭看雪——张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铺毡对坐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chóngzhēn)(gēng)(cuì)(sōng)(hàng)(dàng)(zhān)(gèng)(qiǎng)(nánnán)朗读课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及以前所学知识,翻译课文。不懂之处标注。2、小组交流讨论。•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一条小船,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都消失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二三粒人影罢了。全只,只有•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拉余同饮。•拉着我一起喝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饮了三大杯就(和他们)道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及下船,舟子喃喃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勉强客居到了•1、作者是在何时去看雪的?几个人?为什么?•崇祯五年十二月(下了三天大雪后的一个晚上)。•独•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理解内容•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三个角度:•(1)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游西湖时)先总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3、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白描•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色彩。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题。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让“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5、如何理解作者的“痴”?•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比较阅读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本文标题:56湖心亭看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8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