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复习范围考试题型:一、单选题:二、多选题:三、辨析题:四、发挥题:复习范围:闭卷考试,给60分的范围,40分现场发挥。复习题:单选、多选各50道题,辨析15道题。负担很轻。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罗马哲学B.法国唯物论哲学C.英国经验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形成了(C)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4.“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A.神秘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蕴含的哲理是(D)2A.物质与运动的统一B.运动与时空的统一C.共性与个性的统一D.运动与静止的统一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A.唯心论错误B.机械唯物论错误C.形而上学错误D.不可知论错误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10.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D)A.概念、判断、推理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1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说的是(D)A.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与主观感觉的统一C.意识是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统一D.意识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的统一B.联系观点和总体观点的统一C.现实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1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B)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14.实践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1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A.因果的必然性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316.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17.规律的客观性是指(C)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规律同人的活动无关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规律是人难以认识和利用的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B)A.唯物主义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体的能动反映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20.“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2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2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诡辩论观点23.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局限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C.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属性D.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真理2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4A.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8.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2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3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3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33.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3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35.资本的本质是(C)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商品的货币C.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购买劳动力的货币536.资本周转时间包括(B)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37.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D)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C.借贷资本、银行资本D.固定资本、流动资本38.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A)A.厂房、设备B.原料C.燃料D.劳动力3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A.I(v+m)=IIcB.I(v+m)+II(v+m)=II(c+v+m)C.I(c+v+m)=Ic+IIcD.I(v+m)>IIc40.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量上(C)A.二者相等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D.二者没有关系41.不同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有(A)A.价值B.价格C.使用价值D.交换价值4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A.劳动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货币积累规律43.纺织厂购买的棉花是(A)A.流动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剩余资本44.劳动力商品的最显著特征是(B)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人的体内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45.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46.下列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C)A.顾客用20元钱可以购买5斤苹果B.顾客赊了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20元6C.顾客用2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D.顾客预定了4元价格的苹果5斤47.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A.是逐渐消失的B.能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48.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程度的是(D)A.利润率B.利息率C.剩余价值量D.剩余价值率4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D)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5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多项选择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2.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论观点的是(ABD)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3.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有(ACD)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论哲学观点的是(CD)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5.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AB)A.凡物质都运动B.凡运动都有物质载体C.凡运动非物质D.凡物质非运动7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BCD)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D.事物自然保持自身性质7.客观规律有下列特点,即(AD)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暂时联系C.事物的偶然联系D.事物的稳定联系8.意识的本质即(CD)A.人类思维的产物B.一切物质所固有的属性C.人脑的机能D.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9.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CD)A.人的自觉能动活动B.人的理性活动C.社会的历史的活动D.客观的物质的活动10.实践的基本形式有(BCD)A.文学和艺术活动B.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D)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间断性D.时间的不可逆性12.下列说法哪些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BC)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B.审时度势C.运筹帷幄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4.以下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是(ABC)A.因地制宜B.有的放矢C.因时制宜D.坚持原则15.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BCD)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结合D.防微杜渐816.下列各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C)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17.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应该(CD)A.坚持一点论B.坚持均衡论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D.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18.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CD)A.认识的来源B.唯一可靠的认识C.认识的起点D.认识的初级阶段19.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ABCD)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C.取得真理性的认识D.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0.对于同一棵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看到是色彩,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形态,这是由于(ABD)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D)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客观事物和工具系统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2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ACD)A.真理不包含谬误,谬误不包含真理B.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C.真理超出一定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D.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变成真理23.真理具有(ABCD)A.具体性B.全面性C.普遍性D.客观性24.人类已经获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ABCD)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份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C.过去实践上已达到的认识成果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25.每一个具体真理都(ABD)A.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C.是包含错误的D.是可能向错误转化的926.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常没有饱经风霜老人的理解深刻和广泛,这说明了(ABCD)A.经验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C.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关系D.在经验的积累中可以加深认识27.尽管罗马教庭烧死布鲁诺,依然不能改变“日心说”。这说明(
本文标题:马原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9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