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工业制剂学复习总结0112
1剂型:把药物制备成适合某种给药途径的适宜形式,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药物制剂:以剂型体现的药物的某种品种,能直接用于患者。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的检查对象是人、生产环境和制剂生产的全过程。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laboratorypractice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机制: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改变了混合溶剂的极性,即降低了溶剂的介电常数,从而有利于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助溶剂:难容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常见的助溶剂:1、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2、酰胺类增溶剂:增溶:指某些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作用。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以水为溶剂的药物溶液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增溶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影响增溶的因素:1、增溶剂的种类:对于强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同系物的碳链越长,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越大,增溶效果越好;但对于极性低的药物,效果相反。2、药物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浓度一定时,同系物药物分子量越大,增溶量越小。3、加入顺序4、增溶剂的用量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1、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2、温度3、溶出介质的性质4、溶出介质的体积5、扩散系数6、扩散层的厚度第三章表面活性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即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1离子表面活性剂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1概念:系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除了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外,还可用于增溶、乳化、润湿、杀菌、消泡、起泡、絮凝和反絮凝等作用,这是区别于一般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特点。2结构特征:同时具有极性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是既亲油又亲水的两亲性分子。由非极性的烃链和一个以上的亲水基团组成。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位是阴离子,带负电荷。1高级脂肪酸盐2硫酸化物3磺酸化物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位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季铵盐类。其分子结构主要部分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2特点:水溶性好,在酸性与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防腐作用。但有刺激性,毒性较大。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随溶液PH变化表现出不同性质。PH在等电点范围内表面活性剂呈中性;在等电点以上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好的去泡、去污作用;在等电点以下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强的杀菌性。1卵磷脂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脂肪酸甘油酯:表面活性较弱,HLB为3—4,主要用于W/O型辅助乳化剂。2多元醇型3聚氧乙烯型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物理性质:1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在较低浓度时,几乎完全吸附于溶液表面形成单分子作用,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2表面活性剂胶束: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达到饱和后,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转入溶液的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疏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导致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部分相互吸引,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径范围内缔合体,称为胶束。胶束是产生增溶、乳化、去污、分散和絮凝作用的根本原因。a临街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b胶束的结构:3亲水亲油平衡值HLB:HLB值的大小反映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合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能力。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亲油性越强HLB=(HLB1*W1+HLB2*W2)W1+W2表面活性剂的HLB:0—4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0—20完全由疏水碳氢基团组成的石蜡分子的HLB值为0完全由亲水性的氧乙烯组成的聚氧乙烯的HLB为20W/O型乳化剂的HLB:3—6O/W型乳化剂的HLB:8—18增溶剂的HLB:13—18润湿剂的HLB:7—9HLB的理论计算法:HLB=亲水基团HLB数-亲油基团HLB数+734表面活性剂的增溶A胶束的形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溶液,称为增溶。胶束增溶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也是热力学平衡体系。温度对增溶的影响:三方面的影响:1影响胶束的形成2影响增溶质的溶解3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上升主要是增加溶质在胶束中的溶解度以及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1Krafft点:Krafft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即只有在高于Krafft点时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2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称此现象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昙点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2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非离子….静脉给药口服3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4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增溶剂机制:胶束的作用影响增溶的因素:a增溶剂的性质: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b增溶质的性质:极性的影响:强极性和非极性药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越大,增溶效果越好结构的影响:烃链增加,增溶能力降低解离度的影响:不解离的增溶效果好2乳化剂HLB为8—16的表面活性剂可做O/W型乳化剂HLB为3—8的表面活性剂可做W/O型乳化剂3润湿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的作用叫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活性剂叫润湿剂HLB为7—94起泡剂和消泡剂具有发生泡沫作用和稳定泡沫作用的物质称为起泡剂和稳泡剂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泡沫稳定,因而具有起泡剂和稳泡剂的作用。有较高的HLB值和较强的亲水性。5去污剂/洗涤剂:用于去除污垢的表面活性剂。HLB为13—16去污能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46消毒剂和杀菌剂大多数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可做消毒剂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1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a分散性b多相性c聚结不稳定性2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动力学性质:a布朗运动b扩散与渗透压c沉降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电学性质:a电泳b双电子层(亥姆霍兹平行板双电子层,扩散双电子层,stern扩散双电子层)3絮凝和反絮凝(P58)第九章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液体制剂是指将药物(s、l、g)以不同的分散方法(溶解、胶溶、乳化、混悬等方法)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包括离子、分子、胶粒、液滴和微粒状态)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分散体系。1、液体制剂的优点:①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②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与老年患者;④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2、液体制剂的缺点: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问题②液体制剂的物理稳定性问题③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④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水溶剂具有一定药理作用,而且成本高。3液体制剂的分类:均相液体制剂:低分子溶剂,高分子溶剂为单相分散体系,吸收速度和显效速度快,属热力学稳定体系。非均相液体制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为多相分散体系,其中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分子聚集体、微粒或小液滴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1溶剂的选择原则: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成本低廉。5液体制剂的常用附加剂1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增溶量: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常用的增溶剂多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助溶剂:在助溶过程中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物质或表面活性剂),一般与药物形成络合物。机理: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形成复盐、分子缔合物。3潜溶剂4防腐剂防腐措施1、减少或防止环境、辅料污染:①加强制剂车间的环境卫生管理;②加强操作人员个人卫生管理;③加强操作过程的卫生管理。2、严格控制辅料的质量3、添加防腐剂:5矫味剂6着色剂:着色剂又称色素,能改善制剂的外观颜色,用来识别制剂品种。1.天然色素2.人工合成色素(1)食用色素(2)外用色素只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才可作为内服液体制剂的着色剂。7其他附加剂增加液体制剂的稳定性:pH调节剂,抗氧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1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液体制剂。1溶剂法,2稀释法,3化学反应法2芳香剂型3糖浆剂: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1溶解法2混合法4醑剂:是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外服或内用。1溶解法2蒸馏法5甘油剂:甘油剂是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1溶解法2化学反应法6酊剂:是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可供外服或外用。6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的聚集:大量亲水基-水化膜-稳定盐析:加入大量电解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高分子凝结而沉淀;凝结: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破坏水化膜,凝结;絮凝:加入盐类、pH、聚凝剂、射线;反絮凝:相反电荷混合。高分子溶液的制备有限溶胀: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结构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为有限溶胀。无限溶胀: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溶胀过程继续,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无限溶胀。无限溶胀需搅拌或加热才能完成。形成高分子溶液的这一过程称为胶溶。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非均匀相分散体系。7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1溶胶剂的双电子层:双电子层电位差为ℓ电位。电位差越大,溶胶越稳定。2性质a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b电学性质电泳c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d稳定性溶胶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主要表现为聚结不稳定和重力沉降不稳定。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非均匀的液体制剂。0.5—10um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制剂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含量不变;•微粒大小应该满足给药途径;•粒子的沉降速度要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8混悬剂的稳定性1助悬剂2润湿剂3絮凝剂和反絮凝剂混悬剂制备的重点:增加物理稳定性,以延长分层时间,防止聚集成块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1混悬离子的沉降速度2微粒的荷电和水化3絮凝和反絮凝9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凝聚能力越好。104结晶微粒的长大混悬剂体系中,微粒的半径相差愈多,溶解度相差愈大,混悬剂中的小微粒逐渐溶解变得愈小,大微粒变得愈来愈大,沉降速度加快,致使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分散相浓度,微粒碰撞几率增大,沉降速度增加大,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温度的变化不仅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分解速度,还能改变微粒的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沉降容积,从而改变混悬剂的稳定性。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从而使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混悬剂的稳定剂:1、助悬剂:增加介质粘度、密度2、絮凝剂和反絮凝剂:ℓ电位,双
本文标题:工业制剂学复习总结01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1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