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识别古玉的着眼点及玉色辨别
识别古玉的着眼点及玉色辨别收藏古代玉器,首先要具有识别古玉的知识以及对玉石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时期不同,玉石玉器的做工、样式也都不同。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玉器生产、使用。玉器同金属及陶瓷不同,它比较坚固耐用,又不能熔炼改制,因而古人制造的玉器,一部分被葬入地下,一部分流传于世,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古玉收藏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识别古玉。如果不认识古玉,就有可能把新玉当成古玉,把赝品当成真品购买。综合各家观点,根据实践经验,具体而言,识别古玉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要了解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了解历代玉器的纹饰,可以多到博物馆去观摩展品,参观拍卖预展,多到收藏品市场走走,或到古玉收藏家的家中去观赏,反复研究比较。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还要买一些有关古玉的书籍,经常翻看有关的玉器图册,浏览拍卖图录,看多了你就会感到历代玉器的特点是不同的类型。观察得越仔细,掌握的时代特征越多,识别古玉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件原本属于商代器型的玉器,纹饰却带有某些战国纹饰特征,那么这件玉器或者属于旧玉后改,或者是后来的仿古制品。如果判定了这件玉器是仿做假古玉,你还可以判断它的制造年代。一般来说,仿商代玉器出现得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仿制作品。第二,要了解各时代玉器的形状特点。透过一件玉器的形状特点,往往就能判断它是哪个时代的作品。因为许多玉器的形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汉代的玉杯矮而阔,与汉代风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发生了变化。对于古玉形状特点的了解越深入,对古玉识别的能力就越强。例如,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的商代玉戈,这些玉戈在形状上与商代作品差不多,又进行了做旧处理,但这些作品往往较商代玉戈厚,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戈上的脊线又无商代作品特征,据此可识别为仿品。第三,要了解各时代玉器的加工特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风尚和技术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玉器上,主要体现在开片、钻孔、纹饰雕琢和表面光泽处理等几个方面。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中就已出现了线切割技术,玉器上往往留有线切割痕迹。如果在一件玉器上发现有线切割痕,这件玉器的时代就可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为多,钻孔技术又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径变化很大,或两端直径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这类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现,但在孔的形状、内壁光泽上与古玉不同。周代之后某些玉器的钻孔也有特征,但差别细微,须经仔细观察才能识别。在纹饰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泽处理上,历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战国、明代、清代的许多玉器上都还有玻璃光泽,但战国的玉器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显得光泽含蕴;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刚硬;清代的玉器则显得滑软。不同时代的加工特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有延续性,也有新的特点。如西周玉雕风格均由殷商变化而来,而殷商玉器显然受中原龙山文化风格影响,可龙山文化却正是由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直接汇集而成的。研究各时代玉器的加工特征和风格,点滴积累,逐步发展,终究会形成自己独到的眼光,自成一家,这是收藏玉器的必经之路。第四,着眼于玉色来识别新玉与旧玉。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即看玉色。古玉辨别方法和技巧—玉色的鉴别一、不同的玉文化有不同的沁色特点不同的玉文化有不同的沁色特点,红山文化的沁色特点与良渚文化的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沁色特点不同,良渚文化的沁色特点又与齐家文化的沁色特点有差异。不同的玉文化的沁色甚至形成了一系列专有名词,如红山文化有风吹云沁色、沙坑点沁色等等;良渚文化有金属晶体沁色、枯树杈沁色、雾水白沁色等等;齐家文化有灰坑白沁色、霜冻挂沁色、陶罐片沁色等。掌握这些不同文化的沁色名词,对于鉴定和辨别真伪有一定意义。二、沁色的种类玉的沁色的种类繁多,对此古人有很多总结,对沁色也有许多称呼,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称:“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又谓之尸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价低,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古土也。”沁色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说,清《玉纪》中说玉古色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澄潭水苍等。我们能见到的古玉沁色主要有黑色,称为水银沁;绿色,称为铜沁;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赭褐色,称为铁锈沁;白色如雾,称为水沁;暗黄色,称为土沁。经观察,铜沁、铁锈沁、水沁、土沁确与铜、铁、水、土有关,是受铜、铁、水、土侵蚀所造成的。有关玉色的说法,另外还有许多种。三、沁色颜色变化呈现复杂性玉器的沁色经埋藏后产生颜色变化,这种变化很复杂,其复杂性表现在不同物质产生不同的沁色。如铜器入土年久,则会产生青绿色;如土中含铜,玉就会受沁变成绿色;如受水银沁入,玉色呈黑色。沁色颜色变化复杂性还表现在三个方面:有些玉器上有沁色,有些玉器上没有沁色;有些玉器全部受沁变色,有些玉器则局部变色;有些我们已知道它是受何种物质所沁产生的色变,有些则很不明确。除了殉葬玉器会入土外,还有战乱时,玉遗失的机会很大,也造成玉入土受沁的情形。出土古玉中,有受一色沁的,也有二色、三色、四色,同时沁在一块玉上,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也有各种巧沁花色,产生不同纹理变化。古玉入土较久,受沁越深,所以入土重出的玉,没有不沾颜色的。四、古玉沁色的形成过程古玉沁色是如何形成的?对此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说法,但现代考古学家的分析和说明,才称得上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回答古玉沁色是如何形成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土质的酸化作用形成说考古学家们认为,古玉沁色是由于土质的酸化作用所引起的。玉器入土,在土中受酸化作用而改变了它的色泽,有时变得五颜六色,比未入土前更好看。日本的滨田青陵氏就曾经考证说明:“从土中发掘的玉,因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会产生分解,裂痕循着玉石的脉络而深入到内部。因为含有铁质的酸化,就会变成琥珀黄,或者变成深褐色,也有的时候会变成黯黑色。”这里所指的玉,应该是讲白色的玉,在受沁之后,可能会变成三种不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同的颜色。如果是其他颜色的玉,那么在受沁之后所变的颜色,也一定是玉器的本色再加上黄、褐色,或者黯黑色所产生新的色泽,自然又不会相同。2.玉质在受热变化说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和地质学家们又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受沁是由于玉质在受热之后所产生的变化。比如玉在石灰岩中加热即可能变成鸡骨白。古玉中的鸡骨白是古玉中难得的一种,它的颜色虽然已变得好像煮过的鸡骨一般,仍没有失去其温润的光泽。火烧过的玉则不同,它也变成了白色,但干枯得像一块石灰,没有一点润泽的感觉,这种便不能叫它鸡骨白,二者一看便能分辨出来。古代殉葬的玉入土的年代久远,受到地热的影响,于是发生了变化。由于埋葬岩层的不同,由玉器表层深入玉理的变化也不尽相同。考古学家们和地质学家们的这两种说法和见解,应该要比玉器商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人的揣臆之说可靠得多,也容易叫人相信,至少他们有学理的根据和实验的证明。五、沁色决定收藏价值收藏出土古玉讲究沁色的好坏,沁色决定收藏价值。如一些矿物质如水银等,沁入玉体中,如果沁得好,称为巧沁,十分值钱。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玉蝉,周边呈雪白色,独两眼沁作赤色,实是巧色,也称为巧沁。其他如沁成色似蒸栗,叫做“玵黄”,如沁色更深,复原时酷似蜜蜡,则称“老玵黄”。沁色蓝如青天称为“玵青”,若色深如蓝宝石,则称“老玵青”。另色如绯红的曰“孩儿面”,色如乌金的称为“纯漆黑”。又铜绿沁入者形如翠石,则称“鹦哥绿”。上述这些沁色,大多为收藏家所喜,但有一种非青非绿如败菜的,称为菜玉,是玉之下品。六、沁色是可以变化或淡化的沁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或淡化的。通常来说,古玉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原本十分美丽,但是在古玉刚刚出土的时候,是看不出这种颜色的,因为它的外表蒙着一层土锈,蒙蔽了原来美丽的色泽。收藏者要小心而慢慢地除锈,叫做“脱胎”。出土古玉要将它变新变美,需要“盘功”。所谓“盘功”,就是经常将玉放在手中揉搓,或放在小丝袋内,系在身边,使玉恢复原来的光泽和颜色,大概需要几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原状。若要求快,则用武功的方法,将旧布包着玉,轻轻揉擦,去除土锈,再用新布用力搓,那么沁色可以变化或淡化,玉的色泽会渐渐恢复,三年后玉石可以展现原来的美丽。经由这些方法,埋葬很久的古玉被再注以新生命,而人们在赏玩中,也逐渐对玉产生尊敬和喜爱,这是收藏者的赏心乐事。七、了解盘色和沁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颜色外,还可能有其他颜色,这主要是盘色和沁色。D5DNK玉器和田玉玉石盘色是玉器在手中盘摸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主要出现于传世玉器中。一些玉器制成后,没有经过土中埋藏,在传世过程中长期经人盘摸,色泽会产生变化,有人称之为“熟”、“熟坑”等。有一些玉器经埋藏产生色变后又经盘摸,也会成为“熟坑”玉。所谓沁色,是指在墓中经过无数年月其他颜色沁入玉中而产生的颜色。沁是渗入或吸收的意思,这种变化称为受沁。古人以玉为崇高之美的对象,生而佩玉,死而以玉殉葬,便沿袭成风。这些附葬物随着人入土,年深日久,相邻的矿物质便渐渐渗透到玉里,使原来的玉色和玉质产生了变化。因为沁色是古玉的标志,又因其美丽而增添了古玉的价值,因此,当今古玉收藏市场上出现了人工染色的赝品,这是需要收藏者仔细辨别的。
本文标题:识别古玉的着眼点及玉色辨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1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