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酬赠诗 (优秀课件)
酬赠诗酬赠诗乃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这类诗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1.酬赠诗•(一)酬答诗•(二)赠送诗2.思想感情归纳A.表谢意B.表深情C.表干谒(自荐信)D.表心志赠汪伦(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和边塞战争诗则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人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分析。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等待天明,拜见公婆。羞涩、诚恳征求意见重视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这首诗写得巧妙,绘声绘色,精细逼真。全诗展现了一幅洞房初晓闺意图,令人过目难忘。作者借新婚夫妇的生活,表现了什么?有何深意?作者借新婚夫妇的生活,表现了什么?有何深意?•修辞特点(比喻)•公婆——主考官•儿媳——朱庆馀•夫婿——张籍•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所蕴含的寄托意义。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比喻,兴是起兴,“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中《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讨论:本诗题目一作《闺意献张水部》,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合适?作家简介•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其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后来元稹、白居易所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其实就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15节,就是节操、气节。节妇就是守节操的女子。即女子对她所嫁之人的无条件的忠贞。解题:1、吟诗歌的一种体裁。《梦游天姥吟留别》2、什么是“节妇”?16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读•结合注释自读诗歌并谈谈对诗歌的理解。18《节妇吟》韵译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袄里。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殿上。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我不禁泪水滑落,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思考1: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给出了哪些理由呢?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思考2:“妾”守节意志坚定,为何她不直接拒绝对方,反而如此委婉含蓄地谢绝呢?作用何在?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思考3: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一位机智勇敢、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读懂书面之言,把握言外之意。背景介绍中唐以后,朝廷积贫积弱,藩镇割据非常严重。藩镇首领利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与朝廷对抗。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势力很强,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主人公:妾——•第三者:君——•“我”丈夫:良人——•理由:节妇之节——张籍李师道皇帝臣子之节(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质疑辩难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而且还感叹“何不相逢未嫁时”,他内心深处是否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呢?明确:否。“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何不相逢未嫁时”的感叹,只是为了不让对方感到难堪。用语巧妙、委婉,•《节妇吟》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小结:
本文标题:酬赠诗 (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7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