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张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我国必须有一套与国际相同或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加强政府监管的需要。–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定义•会计准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简言之就是约束会计活动的行为规范。即规范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既是一种行为的公共约定,又是一种技术手段。在我国又属于一种法规体系。–会计确认是解决经济事项的定性问题,实际上就是确定企业发生经济交易或事项应该归属到哪一会计要素,是属于资产增加,还是负债增加等等。–会计计量是解决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定量问题,实际上是利用通用、公共的计量工具(货币)对经济事项进行计量。–会计报告是解决会计主体经济信息的对外公布的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会计信息社会化及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企业会计准则》是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等会计活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依据,是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游戏规则,特别是资本市场。•在我国会计准则具有法律性质,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国家社会规范乃至强制性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和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企业会计准则》即规范了会计记录,也规范了会计报告,但是以会计报告为主。•《企业会计准则》涵盖所有企业,施行企业的会计活动的集中统一,且突出金融的核心地位。•《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主体全范围的规范,是会计主体整个管理活动的基础。也就是实施会计准则后,会计决不再是简单的核算和管理,而是需要会计主体所有领导、机构、部门参与的管理活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一)•会计法:会计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所有的会计行为必须遵守会计法。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及人员、会计管理机构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基本准则:各项会计活动的基本准则,其他准则的制定必须依据基本准则,同时又为38项具体准则以外的会计事项的规范提供依据。基本准则确定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及确认、计量的标准、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等内容。•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明确对具体的会计交易或事项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共有38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如何应用进行具体的明确,主要是明确如何进行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法规体系(二)•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基本准则具体准则(38项)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管理的基本法统驭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明确规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明确具体的会计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在实际工作如何应用进行具体的明确,主要明确如何确认会计要素、会计交易和事项,注重操作。专家解释公告已经出台了2个会计法规体系(三)•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特点。–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制定坚持立足我国实际,又充分同国际准则趋同的原则。•立足国情体现了准则的实用性,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同时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完全同国际一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联交易的披露。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不作为关联交易披露。–部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我国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参与国际贸易与交流的基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坚持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制定过程中尽量取得国际会计理事会的认同。新准则的分类38项具体准则中,有5项准则与银行关联度不大,有9项准则主要涉及报表层面的信息披露,另有24项准则直接与确认和计量相关。《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信息披露(报表层面)《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发》与银行业务关联度不大如何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主体领导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准则》的实施,决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管理范围,因为新准则对决策层的要求非常高,决策层的决策很大范围的影响会计管理。•会计主体内部必须建立一个联动体制,确保各个环节的衔接,这一点对信用社尤为重要,如贷款管理、投资管理等等。•抓好培训。省联社的培训继续实行分级管理。各单位应强化业务骨干的培训。•强化实施。2009年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使用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讲解基本准则规范内容•会计准则的精髓是通过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基本准则的作用:一是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即具体准则的制定必须依据基本准则;二是对具体准则没有规定的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提供处理原则。•基本准则规范的内容: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财务报告的目标–列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债权人、社会公共等。•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观念:资产负债表核心观,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定义会计管理的空间范畴。•持续经营:定义会计管理基本前提。包括企业从设立到清算的全过程。•会计分期:定义会计管理分期披露财务报告,便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货币计量:定义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必须使用共同的价值尺度。–各国均规定本国的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基本货币,称为记账本位币。会计要素•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分为6大类。–资产: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的统一。–负债: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收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利润:收入减去费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凡应于当期确认的收入或支出,无论款项是否收支,均应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凡不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无论款项是否收支均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意义:–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是企业所有交易或事项确认的基础。–与配比性原则的和谐统一。配比包括收入与费用因果关系配比。•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应付利息计算,实行逐笔计提。–应收利息计算;国税发[2001]278号、财金字[2002]5号文件规定,人民银行[2002]353号,国税函[2002]960号(计入表外部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递延资产的摊销,其中包含配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般性原则)•首要质量要求–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相关性(有用性)–可理解性(清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可比性):横、纵向可比。•次级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必须交易和事项的实质作为确认的标准,不能仅依据法律形式。如信用社抵债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重要性–谨慎性:体现不能高估资产、收入,低估费用和支出。–及时性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信用社表外业务。•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准则规定企业必须使用。–增减记账法。已经被淘汰。–收付记账法。行政预算及事业单位使用。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未来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资产定义包含三方面内容:–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不定义为资产。–企业拥有该资源的所有权,或不拥有该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够被企业所控制。–未来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不能形成资产。资产的分类•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资产包括:货币性资金、存货等资产。–是指在一个正常的会计期间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以交易为持有目的的资产。–预计在一年(含)内(资产负债表日起)变现的或能够随时交换资产或偿还债务的资产。•非流动性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资产的确认及列报•资产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与该资源有关的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体现会计事项的可计量性。•资产的列报:符合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项目。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列入资产负债表。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业务。•负债定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企业过去交易和事项形成的,未来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不能确认为负债。–企业现实的义务,不属于现实的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履行该业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确认、列报•负债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与该业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符合负债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定义、来源构成•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计算公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源:–投资者直接投资,应在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中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捐赠、可供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等等。–留存收益:是指企业形成利润留存于企业部分。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税后提取的一般准备等。•新准则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有捐赠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增减等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定义包含的内容:–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同日常活动无关。–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与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取决或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必须严格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区别。前者是指所有者对企业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则享有资产的优先索取权,是指企业现实或可确定日期承担的义务,也就是说企业必须首先偿还负债。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定义包含三个含义:–是指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不是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不能确认为收入,应作为利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具体体现在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收入的确认•收入确认一般情况下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必须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经济利益流入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会导致企业实现收入的活动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等。费用的定义•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定义包含三个含义:–费用是日常活动形成,应同非日常活动的损失的相区别。–费用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体现在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与向企业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费用的确认•费用的确认条件框架同收入确认的框架相同,一般应满足三个条件:–与费用有关的
本文标题: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基本准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2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