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
第21章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21.1货币政策目标21.2货币政策工具21.3货币政策操作第21章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21.1货币政策目标21.1.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1.1.2中介目标21.1.3操作目标12.1.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最终目标的内容:1.首要目标—物价稳定:一般要求2-3%以内。2.优先目标—充分就业:3%-5%以下为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蒲斯曲线,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置换关系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资本流入,抵消紧缩效应12.1.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4.物价稳定与金融市场稳定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的现实: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下降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复苏,国民收入增加,支付能力强,带来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政策并非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一系列中间变量的设定、调节和影响来简介作用于最终目标。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1)可测性:中介目标应有明确的定义,数据应能及时获取、观察、分析和预测。2)可控性:能够准确、及时的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控制可调节。3)相关性: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要具有密切稳定的相关性。12.1.2中介目标根据上述三个标准通常选择的中介目标变量有:总量指标和利率指标。总量目标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指标则主要指长期利率。2.常采用的中介目标:1)银行信贷规模2)货币供应量3)长期利率12.1.2中介目标银行信贷规模银行信贷规模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信贷规模是改变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途径。对货币政策目标有直接影响。可测性上,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及时得到银行信用总量和构成数据。可控性上,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信贷规模进行调控。从最终目标的可达程度上,信贷规模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与最终目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可测性上,中央可以通过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测算考核分析M0、M1、M2等指标。可控性上,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相关性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具有直接影响,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货币供应量1)优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高度相关,是经济的内生变量、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并直接作用于经济过程;便于观测,不会扰乱中央银行的判断;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2)缺点: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也日益降低,如金融创新。中央银行控制能力、时滞问题长期利率主要指中长期债券利率。中长期利率对投资、社会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市场上中长期利率容易获取。可控性上,央行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等引导长期利率变化,实现对长期利率的控制。长期利率1)优点:与经济活动水平高度相关,与经济周期正相关;其变动能反映货币与信贷的供求状况;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由中央银行加以控制。2)缺点:容易受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扰乱中央银行的判断总量指标和利率指标一般不能同时选作中介目标,二者存在冲突。若央行以稳定利率为中介目标,则必然容许货币供应量存在波动;反之,若要稳定货币供应量,则有可能以利率的不稳定为代价。操作目标又称为近期目标。中央银行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介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主要有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21.1.3操作目标21.1.3操作目标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拆借利率是市场基础利率,可以影响长期利率。缺点:对经济作用具有时滞,容易形成货币供应的周期性膨胀和紧缩。2)银行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比较理想的操作目标。21.2货币政策工具21.2.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21.2.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21.2.3直接信用控制工具21.2.4间接信用控制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性、全局性政策,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局部性政策,如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工具: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具有强制的约束力间接信用控制工具:通过利益引导商业银行配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意图,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21.2货币政策工具21.2.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目的: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2)控制货币供应量;3)对以直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中央银行信用体制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中央银行进行结构调整。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内容: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规定缴存对象,规定缴存的存款种类,规定可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3)规定计提方法(时点数还是区间数),规定是否付息。4)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影响货币乘数(2)价格机制(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3)具有预告效应:影响居民与企业预期,使之配合或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需要优缺点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具有较强的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的能力,快捷有力。缺点:1)效果影响深且巨,易造成经济的剧烈震荡和大起大落,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使用起来不太灵活,影响其效果;2)引起大众心理预期的强烈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强制力;对各银行影响不一(超额准备金率较高的银行所受影响较小);3)能直接影响利率水平,但无法影响利率结构;4)金融脱媒现象的存在或出现。2.贴现率政策含义: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贴现率常用来表达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短期性。对市场利率具有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控制贴现数量(再贴现规模)与价格(再贴现利率)来实现。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2)价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3)具有预告效应优缺点(1)优点: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较强的预告效果和告示作用;防止金融恐慌。(2)缺点:对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只能产生间接效果,能否成功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反映和配合,不能主动地影响货币和经济,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影响利率总的水平,而无法影响利率结构;不宜随时变动,伸缩性较差,不具有强制性;市场利率与再贴现利率之间的差异会引起再贴现的波动;告示作用有局限性;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发挥存在道德风险问题。3.公开市场业务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2)价格机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优缺点优点:1)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2)主动性操作,确保货币政策的具有超前性。3)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避免政策的震动效益4)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也可以进行逆向操作,操作迅速而灵活。缺点:作用细微,强制影响较弱,预告效果不大,其他市场的存在会减少其影响,存在一定时滞,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的配合。21.2.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消费者信用: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对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做出规定,是中央银行对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和债券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4.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5.优惠利率等。21.2.3直接信用控制工具1.利率控制:利率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2.信用配额管理3.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4.直接干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5.特别存款:直接干预对活期存款的吸收惩罚性利率21.2.4间接信用控制工具1.道义说服或道义劝告(MoralSuasion)2.窗口指导(DiscountWindowGuidence)3.金融宣传21.3货币政策操作12.3.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2.3.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十三章金融创新本章主要讲授了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其与金融管制、金融风险和金融深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金融创新的背景和原因,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及其种类,介绍了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重点在于金融创新概念及其与金融管制、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和金融创新的原因及其种类的掌握。第十三章金融创新13.1金融创新的内涵13.2金融创新的背景与导因13.3金融创新的内容13.4金融创新理论假说13.1金融创新的内涵13.1.1金融创新的定义13.1.2金融创新的几组关系辨析13.1.1金融创新的定义所谓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要组合,即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13.1.2金融创新的几组关系辨析1.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3.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1.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障碍,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发原因,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也促使金融管制不断完善。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的诱发作用:成本引发规避金融创新对金融管制的完善作用: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转移与分散风险制造新的风险: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增加了表外风险,带来伙伴风险。3.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金融创新使得原有管制措施失效并最终取消(Q项条例),从而加快金融深化;金融深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从而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13.2金融创新的背景与导因13.2.1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13.2.2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13.2.1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油美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13.2.2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1.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放松的原因:世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放松的主要内容:取消利率管制;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鼓励银行综合化;放松对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投资方面的诸多限制;放松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免征税赋,促进证券交易。13.3金融创新的内容13.3.1金融业务的创新13.3.2金融机构的创新13.3.3金融市场的创新13.3.4金融工具的创新13.3.1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包括负债业务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中间业务创新等。负债业务的创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股金汇票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和货币市场存单。资产业务的创新: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和其他创新(如分享股权放款)13.3.2金融机构的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跨国银行的发展: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的伴随效应专业化向综合化的转变:13.3.3金融市场的创新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创新:欧洲美元存款、多种货币贷款、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浮动利率债券、票据发行便利和远期利率协定。衍生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远期衍生工具(远期合约、期货合约和互换合约)和期权
本文标题: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2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