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儿推拿学第一章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疗法是通过医生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来达到调整阴阳、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小儿推拿适应范围广泛,可涉及小儿内、外、五官、神经等科的防治,并可在急症、重症抢救中发挥一部分作用。小儿推拿对消化系统的腹泻、呕吐、积滞、厌食、便秘;呼吸系统的感冒、哮喘、支气管肺炎;小儿痹证、痰证、解颅、五迟、五软及幼童的跌扑损伤等方面的治疗均有独到的疗效。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中国古代诸多医学文献中均有关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并且将其作为预防小儿疾病的手段。如1500年前中国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就记载了捏脊治疗小儿腹痛、厌食等疾病,1000多年前唐朝医学著作《千金要方》记载:“小儿虽无病,早期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治疗小儿鼻塞流涕、腹痛等疾病。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约在500年前中国明代,系统总结前人的临床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形成完整的独立的小儿推拿体系,完善了中医推拿学的内容。小儿推拿最早的著作《按摩经》(又称《小儿按摩经》)被收在杨继州编的《针灸大成》(1601年)之中。《按摩经》为四明陈氏所编著。书中对小儿推拿穴位,除日常通用的经络穴位之外,记载了数十个特定穴位。小儿推拿手法有十数种,除掐揉按穴之法外,还有推、运、搓、摇、摩等等,并有复式操作法十八种。清代中医小儿推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关著作频繁增多和诊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可以说小儿推拿学始于明而盛于清。《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604年)系太医龚延贤所著,是流传最早的单行本。其书分为三卷,对小儿推拿十二手法(复式操作法)论之甚详。被誉为“推拿最善之本”。《小儿推拿秘诀》,是周岳甫所编著。周岳甫,字于蕃,其著先后四次刻行,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张振均在其所编著的《厘正按摩要术》中引用甚多。清代小儿推拿专著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奄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张振均的《厘正按摩要术》此外,还有夏鼎的《幼科铁镜》,以及陈复正的《幼幼集成》。辛亥革命以后出版的小儿推拿著作有《推拿易知》、《推拿抉微》、《窍穴图说推拿指南》、《增图考释推拿法》、《推拿捷径》、《小儿百病推拿法》等十数种,还翻刻印行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专著。总之,明代以后500多年来,又经过中国医生的大量临床实践总结,不断对小儿推拿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现有的具有良好疗效的小儿推拿疗法。第二节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脾、肾常不足,心、肝有余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第二章小儿常用推拿手法第一节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要求手法轻柔深透,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需进行手法练习。小儿推拿手法种类较多,很多手法和成人推拿手法相似。一些手法在名称上和成人推拿手法一样,而在具体操作上却有很大差异,如推法。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而成人推拿中则没有,如运法。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因手法不同而有差异。如推法、揉法次数多,而摩法时间长,掐法则要求重、快、少,掐后继用揉法。手法必要时还可以结合使用,如按法和揉法配合应用。小儿推拿手法需和具体穴位结合使用,如清肺经(直推肺经穴)。掐、拿、捏等强刺激手法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小儿哭闹,影响后来操作治疗。1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直推法以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两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动作要领】(1)直推时,手握拳,伸直拇指、或食中二指。(2)肩、肘、腕关节放松,用拇指作直推法时主要靠拇指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作推法时主要靠肘关节的屈伸的活动。(3)推时可根据需要用双手或一手,可向上、向下推动,但无论向何方向均要行似直线。(4)推法用力较揉法轻,是在皮表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5)推法的速度,约每分钟在250-300次。(6)直推法和其他几种推法,在施行时均应用指蘸取药物。蘸取药汁时要干湿得宜,过干过湿均为不宜。【临床应用】直推法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动作要领】(1)旋推法,犹如用单指作摩法,不得带动皮下组织。(2)速度较直推法缓慢,约每分钟200次。(3)推时仅靠拇指小幅度运动。【临床应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如旋推脾经、肺经、肾经等。临床中一般以旋推为补。分推法、合推法1、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直线或斜线分向推动,称分推法。2、如从穴位两端向中间推动,称合推法。1.分推法2.合推法【动作要领】(1)分推和合推时,动作应轻快,不要重推如抹法,也不要重按如捺法。(2)向两旁分推时,既可横加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3)向两旁分推如直线时速度加快,幅度较小,约每分钟250-300次;分推如直弧线时,则速度稍慢,幅度较大,约每分钟200次。【临床应用】本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适用于坎宫、大横纹、璇玑、腹、肺俞,因向左右分向推动,故而这几种操作又被称为分阴阳。2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拇指或中指罗纹面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鱼际揉、掌根揉、指揉法。【动作要领】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动前臂一起作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动作要轻柔。一般速度每分钟200-300次/分钟。【临床应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及泄泻等肠胃道疾患,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鱼际揉常用于面部;单指揉常用全身各部穴位;双指揉常用于乳根,乳旁,肺俞,胃俞,脾俞,肾俞(双)等;三指揉则用于脐及天枢等处。掌揉常用于脘腹,如揉中脘、揉脐。3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掌按法通常用于胸腹部。临床应用时常和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摩擦,称为摩法。【动作要领】1、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2、指掌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劲要自然。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指摩稍轻快,掌摩稍重缓。【临床应用】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用以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症。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的功能。应用时可配合药物。5掐法用拇指指甲按刺穴位,称掐法。【动作要领】1、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于食指桡侧缘。2、用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侧,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临床应用】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状穴位,为“以指代针”之法,如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龙。主要用于开窍镇惊息风,治疗惊风抽搐。应用时使病儿感应疼痛,大声哭叫即止。掐后常继用拇指揉法,以减缓不适。掐时要逐渐用力,深透为止,注意避免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临床常和揉法配合,称掐揉法。6捏法拇、食、中三手指捏拿肌肤,称捏法。捏脊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或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二指同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动作要领】1、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2、捏拿时手法不宜过重,但也不宜过轻。过重则手法欠灵活,过轻则不易“得气”。3、捏拿时不要拧转肌肤。4、操作时,当先捏肌肤、次提拿、次捻动、次推动,动作当协调。【临床应用】捏法主要用于脊柱部,故称为捏脊。又因主治疳积,所以又称为捏积。因为该法具有强健身体和防治多种病证。因而作为一种疗法已被广泛应用。通常在应用时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3遍,第4遍时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7运法用拇指螺纹面或中指螺纹面,由此穴向彼穴或在穴周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动作要领】1、作运推法时,宜轻不宜重,是和指端在皮表进行,不带动皮下组织。2、运法宜缓不宜急,约每分钟80-120次。【临床应用】运法有“向耳转为泻,向眼转为补”之说,如运太阳;有“左运止吐,右运止泻”之说,如运内劳宫;有“左运汗,右运凉”之说。8.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蓁四指作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动作要领】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临床应用】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穴位。多用于治疗发汗解表、止惊定搐,如治疗风寒、感冒、惊风等等。常用的推拿法有拿肩井、拿风池、拿委中、拿承山等等。搓法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分,相对用力作快速地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动作要领】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而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若在脐部用手往来摩挲,则称为搓脐。【临床应用】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一般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松脉络,放松肌肉的作用。第二节复式手法第三节手法特点一、手法顺序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除常用的少数经穴奇穴和成人相同外,多数为特定穴这些特定穴不仅有“点状”、“线状”、“面状”,并多分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的部位,所以在进行手法治疗时,在先后顺序上,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有根据病情缓急,取穴的主次或患儿的体位而定,可以灵活掌握。但在手法操作时,也须考虑轻柔在先,如推法、揉法的次数多而摩法的时间长。刺激重、快、少的掐、拿、捏等法则应在最后进行。如遇到急救时,则考虑病情需要,可先用强刺激类手法。二、手法补泻由于小儿推拿的手法,大部分在特定穴上进行,而这些特定穴在手法操作的方向、刺激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都能体现出手法的补泻作用。如一般认为用力轻柔,速度缓慢,顺经方向的为补,反则为泻,而用力和速度在两者之间的,往返方面又均衡的为平补平泻。由于我们在临床上常施法于年龄大小不同的患儿,因此年岭的差异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患儿的年岭而掌握手法在穴位上作用的强度、次数,见下表。第四节手法操作注意事项(一)医者态度和蔼可亲,指甲修剪清洁,冬天保待双手温暖。(二)操作时以患儿左手为宜必要时可考虑右手,手法轻重适宜,熟练运用。(三)操作时一般取润滑剂为介质,如冬天用姜汁类温热药物,夏秋取酒精、滑石粉之类,一则可保护皮肤,二可增强疗效。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四)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五)手法以一日一次,也可一日二次、三次,慢性疾病可隔日一次。(六)手法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第三章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的线(带)状,如“三关”、“六腑”等等,以及面状,如“脾经”、“腹”等等。第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腹、腰背及下肢则较少。第三,有关特定穴位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正面穴位图背面穴位图上肢穴位图3.1头面部穴位3.1.1天门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次数:50次。主治:头痛、感冒、发热。临床应用: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
本文标题:5小儿推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3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