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四章新闻评论的生态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其中新闻评论的繁荣尤为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以上是从技术因素上而言的,那么从社会思潮以及政治、法律等我们日常生活难以明显接触的这些方面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新闻评论。无论是从写作主体、客体,受众的解读还是题材、内容、风格、要素、话语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了媒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生态的思想最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由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他“技术与文化”关系的论述最早包含了“媒介生态学”的思想,后来媒介生态作为一种隐喻被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学家和哲学家引入学术领域,用来帮助我们来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所起到生态式的影响。如他提出的地球村、热媒介、冷媒介等概念。真正将媒介生态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创立媒介生态学的是尼尔·波兹曼。他将媒介生态(环境)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从芒福德到英尼斯、麦克卢汉,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波兹曼、梅洛维茨等,对媒介技术的到来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惊恐万分,他们大多持批判性的、技术悲观主义的立场。媒介生态学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来考查这些因素对媒介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统统十分关注这些因素的互动。不仅如此,还关注媒介自身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以及媒介的符号所创造的意义环境带来的社会影响。大众文化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其实正是大众文化研究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众文化的概念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其定义也不一样。我们这里给大家推荐这样几种观点。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关键词》一书中界定大众文化的四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众人喜好的文化”。二、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的理论。三、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没有标准或共识,如果有,那么凡是低于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与文化实践就是大众文化。四,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与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的关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五、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关于快乐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快乐的形式是对权利集团控制的严密的技术主义体系的反抗。他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处”。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当代数字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浪潮化运营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相对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的结果,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大众文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发展天然的与大众传媒有着某种关系。借助于传播技术的变革,大众文化的文类与文本体裁、表现方式、话语体系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进入大众报刊时代,大众文化就迅速地发生着变革。电子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传统精英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偏见。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隔阂在消失。无论是精英还是社会草根,在评判社会的时候,都得采用一套共同的话语系统。大众的生活实践是文化的主体内容,他们的意志、追求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大众文化“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找到了一条适合的途径,使得大众深层的心理需求得到表达和释放。大众文化认同大众的现实生活,即普遍的、日常的生活价值,追求文化世俗化、生活化和平民化,它摈弃抽象的理想、玄妙的神学,专注于大众的“平民叙事”,关注世俗人生,表现大众平凡、普通的情感和现实的快乐。平民大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拥有者和主体,真正实现了“文化下移”。大众的文化选择表达了他们自己的价值和趣味标准,无论他们选择的是高雅文化或是通俗文化,都是无可厚非的,任何文化趣味的评价都要尊重公众的趣味,大众与文化人的趣味都具有同样的意义。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时尚广告,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让人们有了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所在,大众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它在主流权力话语之外建立了公共空间,大众有了展示自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平台。它化解了精英文化背景下人与人天生的不平等,证实个人的重要性和机会的可贵,赋予每个人以成功的前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允许个性的充分张扬,允许人的充分自由。一、社会思潮和新闻评论(一)、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思想体系。《哲学大辞典》对社会思潮的定义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三个要点:第一,社会思潮是一种“思想趋势或倾向”,反映了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第二,社会思潮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如果某个人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就构不成社会思潮;第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当环境改变时,社会思潮也会发生变化。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人们思想观念比较集中的反映,对社会文化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新闻媒介又是影响社会思潮的关键因素。因此,社会思潮必然与新闻观念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各种社会思潮是新闻观念变革的最重要背景,关注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助于深入地把握一定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观念变迁的特点。(二)社会思潮对新闻评论的影响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媒介与社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媒介本所创造的符号意义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庞大的社会基础和存在语境。每一时期的社会思潮都会作用于其后期的社会文化,新闻评论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难免会对其造成影响。同时媒介也是每一个社会思潮变动的重要推动者,二者的关系非常的复杂。1、新闻评论的内容更加广泛女性主义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反思拜金主义思潮社会责任理论2、新闻评论的理论视角更加多元理论与知识是构成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不理论下的不同流派、阵营,他们之间的价值观更是形成个性鲜明的对比。人文主义思潮------人文关怀、对个体对弱者的关怀社会责任理论------秉持社会公器以及作为公共利益看门狗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解放、男女平等(公务员妇检门)大众文化批评-------对低俗文化恶搞文化的指责(干露露母女)我们降低报头,是为尊重生命3、新闻评论语言和风格的变化新闻评论的语言和风格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出发也可以看出来,新闻评论的语言要符合具体时代下公众的阅读需要。传统的八股文风和庄重严肃刻板的语言风格不适应当前时代的阅读需要。4、新闻评论和社会思潮的变化不一定同步社会思潮具有变动性。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传播的。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一种社会思潮将为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显现出潮来潮退、潮起潮落的现象。但是社会思潮与新闻评论的历史演进却不是同步的。某种新闻评论观念也不会随着一种社会思潮的退潮而退潮,社会思潮在新闻评论观念中留下的痕迹会滞留较长的时期。二、传播技术的变革与新闻评论从多伦多学派的创始人英尼斯来看,媒介的产生会改变或者影响文化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或者媒介形态的改变,往往导致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他认为,媒介对社会心理、社会型态和文明的进程都回产生深重的影响。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印刷媒介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他彻底的改变了“具有书面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会对于知识的垄断。20世纪20、30年代大众报纸的出现,使得平民有了批量接受信息的机会。这个时候,媒介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改变。赋予新闻评论的特性有一、可以被反复阅读二、视野开阔三、书面语言利于表达理性电子媒介同样的道理,广播电视这些电子媒介的出现也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印刷媒介。相比印刷媒介他有着其自身特殊的优势。这就使得依附于这种媒介上的新闻评论有着它不同的特征。新媒体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包括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欲望,刺激了网民们的评论欲望,开发了普通公民的评论潜力。新媒体的发育,是一种技术进步。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则远远不止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它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进一步为解放思想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多元的观点表达成为可能。十八大以来所呈现的气候,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保证;新媒体的冲击,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传统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发力,为评论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支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为评论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动力。新媒体带来新闻评论的变化一、新闻评论在媒介中的地位在提高二、作为监督和表达诉求,公民言说更自由三、评论的领域不断拓展四、更加注重观点的碰撞五、评论的形态多样化六、时效性和互动性增强七、写作主体身份多元八、评论语言更加鲜活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评论的冲击,不仅仅是表达身份、表达领域、表达议题和表达尺度的冲击,其新鲜、自由、活泼而有生命力的语言,也改变了传统评论语言的严肃有余、灵动不够的秩序和格局。网络评论语言生动和活泼,也慢慢洇上传统媒体的页面。现在的新闻评论,语言不拘一格,可以是生活中的大白话,也可以引经据典;可以是率性的表达,也可以有严谨的论证;可以直抒胸臆,也可是旁敲侧击。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常生活中的反思,请谈谈法律和政策对新闻评论的影响。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认为,一个写新闻评论的人,不大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条文,就像他不可能掌握其他所有知识一样。新闻评论的认识与表达,也不可能是“法条+新闻”
本文标题:新闻评论学第十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9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