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活动实施方案故.
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至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形成到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90年代至今: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尚未形成新的格局。导致美苏关系变化的原因:3、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2、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二战结束美苏失去同盟基础。什么是冷战?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美国的“冷战”(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1947.3)马歇尔计划(1947.6)北约的成立(1949)苏联的反击(社会主义阵营)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9)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49.1)华约的成立(1955)丘吉尔”铁幕”演说(最初的信号)①揭幕:②政治:③经济:④军事: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冷战开始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成立情报局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配合行动。1.两极格局影响下全面“冷战”的表现德国的分裂(1949年)(欧洲)朝鲜分裂(1948年)(亚洲)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洲)2.两极格局影响下局部热战的表现朝鲜战争(1950年)(亚洲)越南战争(1961年)(亚洲)对德国及其柏林的分区占领柏林墙它只是一堵墙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赫鲁晓夫与肯尼迪)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1950—1953年)朝鲜分裂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美国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局部战争”,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化”:•指的就是多个具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且对国际事务有较大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日本、中国等。欧洲人的欧洲(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B.工业生产恢复战前水平,为了摆脱美国控制,进一步发展经济。A.失去了中心地位,因此需要联合起来,加强总体力量。(2)形成过程:(3)欧洲联合的影响:1、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大增强。2、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欧洲的联合过程:经济巨人日本(2)发展概况:1、发展原因:(3)日本崛起的启示:要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要重视教育和科技;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内因:(2)外因:①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③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④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出口第一)①美国大力扶植。②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的呼声1、兴起原因:(1)二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许多国家独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标志:学以致用(2)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控制,主要团结起来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3、宗旨和原则: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4、任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5、行动纲领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C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客观条件是:A.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大量亚非拉独立国家的涎生B.反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广泛流行C.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共同要求D.殖民主义国家的衰弱,美苏的对立A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的呼声6、影响:(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学以致用(1)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不结盟运动真的不结盟吗?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1.东欧剧变⑴时间:⑵东欧剧变的原因:内因:①历史原因:②经济原因:③政治原因:外因: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国内经济困难;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至使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受苏联改革影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特点第一、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第二、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后来,它越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苏联强行把这种模式推行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曾严重阻碍了各国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发展,也是造成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⑶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制度⑷过程: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剧变的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2.苏联解体⑴原因:⑵标志:⑶影响:①历史原因:②直接原因:③外部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1991年独联体的成立两极格局瓦解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首先提出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反对意识形态的所谓“垄断”,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与此同时,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借口反对一党专政,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在经济方面也实行多元化,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结构,肯定私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搞所谓的“混合经济”作为向私有制的过渡。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二、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形势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原因: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新矛盾和新冲突.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3.表现:科索沃危机,9.11事件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国家增长率%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6.65.65.32.99.63.5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尤其迅速,日本平均增长率最高,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考点:苏联解体后,如何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主要力量力量变化对多极化的影响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其它发展中国家惟一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无法解决多种问题促其重视多边合作不再是超级大国政治军事影响犹在欧元启用,合作深化影响力不断发展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着经济大国地位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改革开放,实力增强政治经济影响加强国家众多,联合自强;印\巴等国影响较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特点:表现:根本原因:影响:易错点: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定型。②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超多强,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出现五个中心力量(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制约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文标题: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活动实施方案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9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