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二章 北京798艺术区产业发展与困境1
第十二章北京798艺术区产业发展与困境一、北京798艺术区概述•798除了指数字以外,一般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同时,798也指代这一艺术区引申出的一种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4年开始土建施工,1957年10月开工生产。•718联合厂是由德国德绍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这家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这种学派后来被称为包豪斯学派。•1964年4月上级主管单位撤消了718联合厂建制,成立了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配合大山子地区的规划改造,七星集团将部分产业迁出,为了有效利用产业迁出空余的厂房,七星集团将这部分闲置的厂房进行出租。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由于艺术机构及艺术家最早进驻的区域位于原798厂所在地,因此这里被命名为北京798艺术区。•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Art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目前叫798艺术区的这片厂区,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06、707、718、751、797、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从50年代末到1964年,这个区域曾经叫做“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上说的6个厂是联合厂的分厂。1964年,这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由联合厂一家一下改变为6个厂,直到2001年。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控股)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统一管理这片区域。•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由于艺术家的“扎堆”效应和名人效应,加上从2004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两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DIAF-DashanziInternationalArtFestival)所产生的影响,798艺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届艺术节(2004年4月至5月的一个月)吸引了80000人次前来访问,其中约60%为中国观众,40%为境外观众,其中还有来自巴黎等国外各大城市当代艺术的代表。12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了艺术节和在此处活跃着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一些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基金会等对艺术节进行了赞助。第二届艺术节(2005年4月30至5月22日),在23天中,共进行了表演、展示、研讨等艺术活动109项,吸引观众80000以上,最多的一天达近万人。2005年9月22日至10月7日,798艺术区进行了“双年展”,也取得丰硕成果,许多观众慕名而来,观众达6万以上。以上几大活动,使798艺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艺术品成交量也与日俱增。•2004年以来,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比利时王妃、安南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等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发现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比利时王妃则花了几万美元购买了艺术品。来过798艺术区的国外领导人或他们的夫人都一致认为,798艺术区很好,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表现活跃思想的好地方,体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在于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二、798艺术区的产业结构•1、艺术区的产业主体•至2008年,已经至少有400家涉及文化艺术的机构集聚此地。据2005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在进入798艺术区的103家机构中,主要包含创作展示交流类、设计类两大类,其中属于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有59家(占全部机构的57.3%),设计类(包括空间设计、广告设计、家居家具设计和服装与形象设计)有29家(占全部机构的28%以上)。此外,还有传播发行和书店及餐饮酒吧一类的跟艺术创作、设计沾边的一些门类。至少有300位以上的艺术家直接居住在798艺术区或者以798艺术区为自己的主要艺术创作空间,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进驻798艺术区的既有著名的艺术家如刘索拉(作家、音乐人)、洪晃(出版家)、李宗盛(音乐人)、李象群(雕塑家)等,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2、艺术区的产业类型•798艺术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艺术产业即艺术创作者和画廊等艺术经营机构,包括从艺术的创作、展出到完成交易在内的各个环节。比如各种艺术设计机构、各种画廊的经营。•(2)传媒广告产业,主要是指与电视台、互联网、杂志等领域相关的广告创作和传播活动。比如在这里有盛世春天传媒文化公司,有世纪光年传媒集团。•(3)设计咨询业,主要是指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商务、投资、教育、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4)旅游餐饮等服务产业,主要是为聚集区内外人员提供休闲、沙龙聚会、展览等服务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机构并非单纯的从事上述产业类型的某一种,而是以某一种产业为主,兼顾不同产业的发展和补充,比如洪晃的中国互动传媒集团就是以出版《名牌世界·乐》、《ILOOK(都市世界)》为主兼顾多种创新项目和活动的综合性公司。•3、艺术区的管理主体•798规划和管理工作现在主要由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酒仙桥街道和七星集团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负责,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北京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则承担具体的管理工作。798现在已经是北京市政府首批确立的文化集聚区龙头之一,则明显意味着更多的官方色彩和创业产业集群色彩。•2008年4月30日,798艺术区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其主要职责是对798艺术区的管理和活动提供指导和监督,为798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专业委员会包括:范迪安、费大为、洪晃、冷林、梅松、熊澄宇、夏季风、邢俊勤、朱其。三、798艺术区发展困境及分析•无论是798艺术区区域功能上的变化,还是798艺术区艺术家的出走;无论是从大的国际国内艺术市场还是具体到艺术区自身的管理和建设,798艺术区在新的发展阶段都遇到了诸多困境,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当然,798艺术区所遇到的困境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有些甚至是国内艺术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只不过在798艺术区表现得更加强烈和集中而已。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既有显性问题,也有隐性问题。•(一)显性问题•显性问题是艺术区比较集中且成为焦点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所有入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矛盾比较尖锐,容易引起注意。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包括房租问题、艺术家在艺术区的地位问题、艺术区的管理与建设问题、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化倾向等。•1、房租问题。•房租问题是近两年来798艺术区的焦点问题,而且会长期存在。798艺术区发展初期,正是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才吸引了部分艺术家来此建立工作室,798艺术区才得以发展。据笔者调查以及对早期进入798艺术区的艺术家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时北京聚集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艺术家,有的是在北京高校毕业后留下的,有的是冲破体制束缚而进入自由职业领域的,还有为数不少的是慕名而来的外地艺术家,他们组成了当时活跃在北京地区的职业艺术家群体。这一部分人在北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作空间的需求,并且他们选择的区域一般都是房租比较便宜,哪怕在位置上较偏,甚至交通不便,但房租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很多流浪艺术家在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房租的支出当然是越低越好。但低廉的房租并没有得到延续,随着798艺术区的发展以及日益增加的影响力,房租也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近几年,特别是到了2007年之后,房租更是涨得让艺术家们承受不起。•根据笔者对房租的统计,在艺术区初期,也就是在2002年左右,每平方米每天0.6元,到了2005年,涨到每平方米每天1.5—2.4元,而到了2007年,涨到了每平方米每天5—12元(普通仓库),很多画廊的房租普遍很高,平均价在每平方米每天6元左右。其中2007年后进入的画廊和机构的房租最高。当然造成房租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物业每年都会给他们提价;二是部分空间经过层层转租后炒高了,有些甚至是三手房、四手房。当前房租还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中。•但关键问题是,798艺术区的房租是不可能无限制地涨下去的。那么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问题是,如果仅靠涨房租来获利的话,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的结果是高房租必然导致大部分机构或个人的离去,而留给798的,或许只是“一地鸡毛”。•2、艺术家地位的边缘化。•应该说,798艺术区从废弃工厂转变到艺术区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艺术家。从798艺术区的发展过程看,2002—2003年第一批进入798的艺术家包括黄锐、徐勇等37人。这部分人基本以艺术家为主,个别的是与艺术有关的人员。应该说,早期的入驻者直接推动了798艺术区的形成和发展,他们中大部分已经在国际国内的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是现在这批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有很大一部分离开了798艺术区。加上早期留下的艺术家,现在生活于艺术区的艺术家大约是26人。•从画廊或艺术机构的数量来看,2003年798艺术区的画廊或艺术机构主要有时态空间、弘泰武仕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18家,而今天这18家也仅剩下时态空间、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百年印象摄影画廊、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等几家了。•据调查,2003年左右,共有艺术家37人,画廊和艺术机构18家。至2008年底,早期艺术家还剩13人,加上后来进入的艺术家13人,共26人,画廊、艺术机构约218家。也就是说,2003年艺术家和画廊、机构的比例约为2∶1,但是到了2008年二者的比例约为1∶8。由此,画廊、机构的数量急剧膨胀,而艺术家则被严重边缘化了。•当然,艺术家地位的边缘化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798艺术区时态空间的主人徐勇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798实际上是一个一级市场……艺术家已经成为资本运作的对象,这里有很完整的一个食物链。”另外,徐勇还指出:“798的出现是市场的选择,但是我们要知道未来的走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保护艺术区的核心,那就是艺术本身和艺术家。如果过度地商业化,艺术家不在了,这里的生命也不会长久。”•艺术家的边缘化,带来的不仅是798艺术区生态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艺术区特性的消失。一个失去了艺术家的艺术区,或者说一个纯粹的画廊聚集区,其魅力或许要大打折扣。要知道,多数参观者之所以到这里来,不仅仅因为这里的艺术品,更因为这里的艺术家和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失去了艺术家的艺术区将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 北京798艺术区产业发展与困境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1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