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二讲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Thetheoryandmethodoftourismplanningandexploiting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与技术方法第一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第三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第二章第一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四大板块经济人文规划环境第一节四大层面1.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2.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3.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4.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第一节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1.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2.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第二节区位理论区位理论(locationtheory)最早源于古典经济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与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自1826年杜能(VonThunen)创立“农业区位论”以来,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经历了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工业化大生产之前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工业化大生产之后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区位选择的关键性生产力低区位理论第二节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论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二节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区位理论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政治经济因素》英国斯秋阿特(JSteuart)1767年“地租和水陆运费对区位的影响”英国亚当斯密(ASmith)1776年影响因素研究第二节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古典区位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企业微观研究“农业生产圈层模型”德国杜能(vonThunen)“韦伯工业区位论”德国韦伯(Weber)第二节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近代区位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市场均衡研究成本最小化市场最大化“中心地理论”德国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市场区位论”德国廖什(Losch)第二节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现代区位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多因素综合研究经济成本要素非经济成本要素计量学方法等以美国库兹涅茨(S.Kuznets)的预测性分析模型为代表第二节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源于区位论,它是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主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的理论,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二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一定时期增长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行业部门由于追求外部经济效果,一般趋于向最佳区位聚集,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地区资源向极点集聚。核心–边缘理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按照区域经济自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的演进顺序,区域空间结构相应地呈现出自离散型空间结构→聚集型空间结构→扩散型空间结构→均衡型空间结构演替次序。该理论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区域系统。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理论认为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圈层结构理论:城市郊区的农业布局呈圈层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点–轴”空间系统的形成过程模式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在深入研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赫格尔斯德兰的空间扩散理论、弗朗索瓦·普劳克斯的增长极理论为理论基础,1984年首次提出“点-轴系统”理论模型,并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中,系统阐述了“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发展轴”的结构和类型、“点-轴渐进式扩散”、“点-轴-聚集区”等问题,分析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对旅游规划的意义:区位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意义: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规划层次;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寻求区位优势;集聚效应;旅游线路设计;场所选择。目前,旅游区位理论比较成熟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中心地理论和距离衰减原理的应用。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涵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内容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二节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启动旅游活动并使之朝着目标前进。旅游动机类型。推–拉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逃避–寻求理论。旅游动机形成。动机和期望形成过程模型;享乐旅游动机模型。旅游动机差异。动机个体差异;动机细分市场差异;动机文化差异;动机旅游产品类型差异。戈森斯Goossens享乐旅游动机模型Goossens(2000)提出享乐旅游动机模型,又称为倾向—刺激—反应模型。模型的左边表示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即推的因素,如逃脱日常环境、地位、放松、增进友谊等,模型右边表示旅游者面对的情境变量,即拉的因素。克朗普顿Crompton娱乐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Fakeye、crompton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Fakeye、crompton在Gunn的基础上提出将形象分为三类: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和复合形象。原生形象是旅游者头脑中已有由经验和教育形成的目的地形象,引致形象是由广告宣传推动产生的形象,复合形象是旅游者实地旅行后形成的更综合的形象。这三种形象的形成过程解释了整个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模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个人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如价值、动机、个性)和社会因素(如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第二是刺激因素,包括信息源的数量和类型、先前的经历和分销渠道。目的地形象概念总体上被看做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旅游信息寻求购买前旅游信息寻求性质。如图所示,消费者首先意识到某种需求,并在长期记忆中寻找内在信息,决定是否有满足需求的对象存在。外在信息寻求数量和来源。外在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是个人来源,即亲戚朋友,其次是中性的来源,如旅行俱乐部、旅行手册和旅行社;试验性的来源,如考察、购前参观;卖主导向的来源,如广告等。信息寻求影响因素。旅游者充分考虑的作为备选产品的数量、可用于旅游计划的时间的长短、旅行的距离、重复旅游的次数等。2、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第二节1.竞争力理论的内涵2.竞争力理论产生的影响3.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竞争力理论第二节1.竞争力理论的内涵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的层次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第二节1.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竞争力=生产要素2.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最新观点:竞争力=获取更多财富的能力3.欧洲货币基金会的观点:竞争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4.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观点:竞争力=能够经受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5.著名国际竞争力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竞争力的概念第二节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效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及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竞争力竞争力的概念第二节竞争力的“箭行”概念模型优势资源要素环境经济主体创造创造占有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获得自身利益市场第二节竞争力的层次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第二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结构评价方法第二节定性评价方法市场开拓能力竞争力第二节定量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选取指标确立指标权重建立竞争力评价体系比较研究竞争力第二节结构评价方法以定量分析评价为基础雷达图迅速找到竞争力各要素差距案例:福建省区域竞争力结构评价第二节福建省区域竞争力结构评价图05101520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涉外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第二节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丰富了旅游规划的内涵2、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第二节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第二节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第二节景区(点)名称市场类型基本特征战略方向沙湖北武当生态旅游区大武口森林公园兵沟汉墓罗家园山野风光旅游区西夏离宫遗址田州古塔明星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高”,具有可观的获利和发展机会,但需较多投资。且能较快实现经济效益。扩张性战略,增大投资、扩大生产,保持市场增长率、提高占有率。龙泉村农家乐民俗风情园红柳生态观光园平罗玉皇阁石嘴子滨河公园玉皇阁星海湖旅游区天河湾生态旅游度假村金牛市场占有率高、增长率低,能大量回收资金,但市场趋于成熟和饱和。收获性战略,适量减少投入或不增加投入,以实现收益最大化。文化产业基地旅游商品开发基地民俗文化一条街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五七干校文化园、五千年华夏馆五千年世界馆影视基地幼童市场占有率低、增长率可能高,是发展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形成完整的体系后发展潜力大,发展方向灵活。选择性战略,对有可能成为明星的景点进行培育,反之则放弃。瘦狗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低”,有某种难以克服原因使其处于“不景气”状态。撤退性战略,减少投入、缩小规模,将资源转向其它市场。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类型(二)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第二节(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类型1.巴特勒(Butler)模型2.普罗格(Plog)模型3.双周期(double-cycle)模型第二节1.巴特勒(Butler)模型1980年巴特勒借用营销学里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touristlifecycle)演变的六个阶段。1.巴特勒(Butler)模型第二节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示意图探索起步发展临界容量停滞稳固复兴衰落时间旅游者数量第二节巴特勒(Butler)模型的发展历程阶段名称特点案例探索Explorationstage,初级阶段,接待的游客以零散、自发的为主,数量有限。游客与居民频繁接触。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北冰洋地区起步Involvementstage,知名度提高,游客增多,提供简易设施和基本服务,游客与居民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接触,对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的要求日益严格。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规模较小、发展较晚的岛屿发展Developmentstage,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旅游市场初具规模。资金投入量增大,基础设施条件得以优化,旅游接待成为重要职业。第二节阶段名称特点稳固Consolidationstage,游客增长速度减缓,但旅游者人数仍然巨大。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居民对旅游者产生仇视情绪。停滞Stagnationstage,旅游者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阻力。衰落或复苏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进入衰落阶段,旅游者受到其他新兴旅游吸引物的影响,旅游频率减少,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但若积极旅游开发创新,可掀起新的旅游发展浪潮。接上表:第二节2.普罗格(Plog)模型1973年,普洛格从旅游者心理特征出发,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新力图式假说(psychographic),即认为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与旅游者的行为
本文标题:第二讲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3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