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主讲人:谢宇霞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绪论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又称中国传统医学。它与古埃及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并称四大传统医学。但惟有中国传统医学延续至今,并走向世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时间:先秦两汉时期。2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建立。中华医学四大经典《皇帝内经》:最早的经典理论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被尊称为“医家之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前者偏重医理,后者偏重经络、针灸等。《难经》:补充《内经》之不足,尤在脉学和针灸方面有所建树。《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医圣);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创立了辨证论治诊治理论。医圣张仲景《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并提出了四气五味理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2.宋金元时期3.明清时期4.近代与现代1.魏晋隋唐时期渐趋成熟,学科分化晋·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学派争鸣,理论创新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此病因分类法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对后世病因学发展影响很大。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攻邪论(“邪去则正安”)——攻邪派(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代表作有《儒门事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3.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其途径多从口鼻而入,而非体表。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与现代整体研究,趋向完整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综合整理-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中西汇通-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理论系统、规范化;二是用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三是国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1)组织结构相互沟通(经络系统)(2)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精气血津液)(3)病理变化相互影响(有诸内,必形诸于外)(4)诊断疾病(审外揣内)(5)治疗疾病(着眼全局)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达尔文“适者生存”中医“天人相应”(1)季节气候(2)昼夜晨昏(3)地区方域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不同影响。如《医宗必读》:“富贵之人多劳心,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富贵之疾,宜于扶正;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贫贱之疾,利于攻邪”。(2)剧烈、骤变的社会环境对人体影响较大。如“尝贵后贱”“故贵脱势”“尝富后贫”等超出了人体的心理适应范围而引发疾病。(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属中医学两大特点之一。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症,指疾病的个别临床表现。症状: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如头痛、发热。体征:病人异常的客观征象。如舌苔、脉象。病,即疾病,是一个诊断总称。是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及病变规律的疾病全过程的概括。如感冒。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涵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四大要素。可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病机)。症病证治疗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咳嗽吐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感冒风寒表实证辛温解表:麻黄汤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咳嗽吐黄痰,口渴,咽痛舌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感冒风热表实证辛凉解表:银翘散举例说明: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四诊资料辨析证拟定治疗辨证论治2.辨证和论2.辨证和论治的关系治前提、依据的关系辨证目的、检验标准论治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种病,证候不同(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所处阶段或类型不同;病人体质不同),治疗各异。异病同治--不同的病,证候相同(似),治疗相同(似)。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思考题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4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