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商鞅中国六大政治家•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商君的地位重要•没有商君就没有秦国的七世之贤,就没有秦始皇的横扫六国,就没有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没有商君,就没有秦国贫穷落后的西部蛮夷脱变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历代的评价•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史学家评价•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简历•1.战国时代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商君书》。•2.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3.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人才如战略物资,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一生知己,•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29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但23年后,当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时,秦国已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如果没有他们,140年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也许难以实现。战国七雄,思索哪个国家会成为自己的买家?•得人才者得天下,求贤令的秦孝公,小国变大国。•失人才者失天下,魏惠王强国变弱国。“帝道”、“王道”、“霸道”三套方案•为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商鞅预备了“帝道”、“王道”、“霸道”三套方案,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做事的心计和才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在秦国,商鞅通过贿赂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得以见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见面,商鞅用“帝道”游说秦孝公,所谓“帝道”就是三皇五帝时期的治国之道,三皇五帝都是圣贤,可是秦孝公听着很没劲,直打瞌睡。见面之后还指责景监,说你怎么给我推荐一个胡说八道的人呢?这样的人怎么能用?商鞅得知后说,可他的心思不在这上面呀。过了五天,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这次他给秦襄公说“王道”,王道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等人治国的成功之道,虽比不上三皇五帝,但全都讲仁义。这次秦孝公没有打瞌睡,但依然不能接受商鞅的治国主张。秦孝公继续指责景监,景监也指责商鞅。商鞅说:“我用王道来游说大王,而他不接受,请您再想法让我见一次大王。”结果,第三次见面,商鞅就用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霸道”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使用的治国之道。结果,这次秦孝公听得非常有感觉。结果,这次谈话极其成功,之后,两人又“语数日不厌”,又连着谈了好几天。秦孝公觉得商鞅是一流的人才,遂委以变法大计。。相比较孔子、孟子周游列国,目的是劝说诸侯国国君行仁政,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国君,所讲的都是一以贯之的“仁道”、“仁政”。只要国君不肯用仁政理念治国,孔子、孟子必定要离开这个国家,另寻下家。哪怕最后自己的思想主张推销不出去,那也绝不降格以求,更不会改变主张以换取个人的飞黄腾达。一生如立信•说服秦孝公,核心领导的支持。•说服大臣,朝廷站稳了脚跟。•说服老百姓,相信商鞅是信守承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立威1.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2.人生的结果。灭商君之族•1.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君谋反,发吏追捕。•2.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3.执掌秦国朝政19年,严酷的车裂之刑,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灭商君之族。立德过少1.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积怨太深,百姓多怨。2.秦国贵族多怨。3.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4.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5.他与魏公子指天盟誓、把酒言欢,却暗设伏兵,生擒魏公子,用龌龊的手段大败魏军。“信”与“不信”,其实是一种政治手腕而矣。朋友失信。6.攻打自己的出生国家。治国方略、利益关系调整•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第一次变法。•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局限性•对百姓,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对权贵,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军事才能的比较1.齐国大军事家司马穰苴,“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2.军事大师吴起“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3.通过私恩来激励将士卖力,不如以严刑峻法让他们不得不卖力。奖励军功获得爵位。车裂的真相:功高震主,臣君难容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特别是商鞅为变法而同太子一派结下的仇怨,成为商鞅未来的致命威胁。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孝公为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矛盾而做过什么努力,也看不到他为保障商鞅未来安全而采取过什么措施。当然,为自己继承人的前途考虑,由继承者除去商鞅却是有益无害的事,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在变法中受打击的贵族出一口气,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高惠文王的声望。另一方面,变法的完成已使商鞅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且德高望重的老臣是年少的秦惠王难以驾驭的,这是孝公不会看不到的。因此,商鞅悲剧的发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过分、致命的自负1.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觉得自己制定的法令严明如山,谅那些贵族也做不了什么。可是他就是因为这种致命的自负,继续对贵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压政策,让他们团结在一起,等待时机报复商鞅。2.赵良的名士见到商鞅,作了长篇的劝说,希望他不要贪污慕名,应急流勇退希望他为自己寻找退路变法者的悲剧从秦惠王上台后的形势变化看,秦惠王上台时尚未行冠礼,从后来的表现看也并无过人的才干。而商鞅此时已10年,长期掌握军政大权,显赫一时。然而秦惠王一上台,便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他。显然,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预先安排,秦惠王的顺利得手是难以令人相信的。《战国策》中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提出把君位让给商鞅,而商鞅没有接受。这实际上反映了孝公在安排自己后事时对商鞅的试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丧失军政权力,束手待擒的事实也明白告诉人们,孝公对其后事是作了精心安排与准备的。
本文标题:商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5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