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一、农业民俗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三、工匠民俗四、商业与交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一、农业民俗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虽然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但它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一年中的自然时序、节令的适应性却极强。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我国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时期观察,逐渐产生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比较固定的习俗。农民对一年里立春、惊蛰、清明、谷雨、立夏、立秋、立冬、霜降、大小雪等的天气好坏,都有预测、判断的习惯。这类习俗虽不一定绝对可靠,但其中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它一直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一年四季,天气好坏与否,对农业收成关系极为密切。这便是产生许多禁忌的原因。实际上,农业禁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一年里,涉及农事丰歉、耕作辛苦、祛灾降福等关系农民温饱、饥寒的生活大事,农民无不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得以实现。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随着近世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这类习俗逐渐淡化。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这些习俗世代相沿,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作用,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农业娱乐风习农业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是在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1、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民俗在农牧并存地区,畜牧业大多盛行在农闲季节。狩猎者秋冬进山林捕捉猎物。东北地区入冬捕熊、猎虎,霜降后捕貂,雪天捕鼠。而在南方,却是在暖天进山林捕猎。他们捕猎季节、时令观念,主要取决于生产的实际效益。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2、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信仰因需要而产生,因惧怕而笃信。这也就是危险行业宗教信仰异常发达的主要原因。与农业民族相比,狩猎生产所面临的危险更大,因此,猎民中的宗教信仰也比较发达。也许是狩猎活动充满危险的缘故,在狩猎民族中民间禁忌也相当繁复。3、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猎户如果不能在猎物面前取胜,就有被野兽吃掉的危险,生存的强烈愿望迫使他们创造出了许多战胜毒虫猛兽的经验和方法。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并积累了丰富的辨别方位和观测气象的经验。4、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如浙江定海的渔民,或“居篁竹芦苇间”,或“散在沙墺,非舟不能往来”,多以渔钓为业。福建沿海一带渔民“以海为田,以渔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5、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渔业生产收益的好坏,甚至出舟江海的安全与否,都与气候变化有极大的关系。渔业海上占验习俗很流行,渔民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雾雷,占电看飓期,占潮看水师,几千年来,这种海上占验习俗被渔民视为具有指导渔业生产和保障生命安全的大事。6、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如中国古代所谓的混水摸鱼、竭泽而渔、网鱼、罾鱼,现在仍流行于汉族民间的围网捕鱼、抬网捕鱼、旋网捕鱼、鱼钩钓鱼以及布朗族的无钩钓鱼,傈僳族的扣钓,景颇族的自动钓,流行在白族、阿昌族、傣族的鱼篓捕鱼,流行于汉族、赫哲族、纳西族地区的鱼叉叉鱼等等,均反映出不同地域间渔业文化的差异。7、渔业信仰、禁忌及祭祀习俗在渔业这个充满风险的行当中,信仰民俗是很容易受到民间社会关注的。为了保求平安,几乎每条船上都装有一座精美的神龛。当然,由于地域信仰的差异,同样的神龛中,所供神灵却可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东南沿海以供妈祖、船官菩萨者居多。渔业生产属高危行业,有谚道:“半寸板内是娘房,半寸板外是阎王”,讲的就是渔业生产的高危性特点。在这个危险行当中,民间禁忌相当繁复。许多民间禁忌皆因谐音而生,从而造成语言上的诸多禁忌。在渔业生产中,禁忌也常常表现在性别歧视上。在我国沿海的大部分地区,一般是禁止女子登船的。即或出于无奈而允许女子登船,也会制定出种种禁忌限制女人的行动。三、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在工匠生产民俗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技艺传承。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百工五法”,则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百工五法”包括规、矩、绳、水、悬(垂)五种。《墨子》说:“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五法在石匠、木匠、泥匠、瓦匠、皮匠、陶工及五金行当中被广泛应用,故民间称之为“百工五法”。“百工五法”同各行业基本生产工具的结合运用,构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是中国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有名。历代以制作高质量文具为生的工匠,代代相传,皆有绝技在身。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身教、实践为主的办法来实现。创艺艰辛,得道不易,记之于心,流传于口,代代相传,遂奉为诀而不轻易传人。各行工匠中流传着的大量艺诀、艺谚,正是他们经验的总结。在民间工艺的艺诀艺谚中,行话、术语较多,若非同行,往往不甚明了,和一般的生活谚语有着明显的差别。2、工匠的行业习俗我国传统的工匠行业习俗,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技艺传承的艺诀、艺谚外,还表现在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和祖师崇拜等方面。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一般说来,师傅对徒弟实际上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甲地木瓦匠赴乙地干活,如需同行帮忙找活干,只要用行话搭腔、问安、祝福、求助,就必会得到帮助,甚至受到免费三天食宿的招待,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如木匠、石匠、泥瓦匠祀鲁班(公输子),油漆匠祀普安和尚,铁匠祀李老君,画匠祀吴道子,制笔匠祀蒙恬,篾匠祀张班,玉器匠祀丘处机,酿酒匠祀杜康,陶器匠祀范蠡,染匠祀葛洪等。3、工匠民俗的特点(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1、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1)集市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四、商业与交通民俗定时、定点的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过去,由于人们的购买力有限,这类集市就一个集镇而言并不是天天有,每月九集者最为普遍。相邻的镇子集贸时间必然错开,若甲镇逢一、四、七互市,则乙镇为二、五、八,丙镇为三、六、九。因此,人们才把到这种有规律地交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去交易叫“跟集”或“赶场”。集市交易中最具民俗特点的是小商小贩们那各种各样的招徕顾客的叫卖声和敲击声,以及出没在骡马市场和大宗交易中的“中人”(即掮客,俗称“牙子”)的活动。(2)行商这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说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行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历史上往来于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云贵高原的马帮商队等。另一类则是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3)坐商凡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均称坐商,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望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2、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陆上交通,要数大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大西南的西蜀栈道的开通,其修筑工程之艰巨,方法之巧妙,在当时均属上乘。民间还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桥梁,这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它们解决了河流山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贸易与往来。其中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有曾在黄河、洮河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浮桥,西南各省的索桥(以竹、藤、铁为绳索而修成的桥),南北皆有的石拱桥,侗族山寨的风雨桥(屋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山村的跳石桥、独木桥,农村的木板桥和石板桥等。陆上传统交通工具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用人力推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有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黄包车;有在家畜驯化基础上产生的马帮、驼队以及各种畜力如牛车、马车、驼车、鹿车等;还有东北地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西藏的牛皮船;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自古以来,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线都有凉亭、车马店、货栈、码头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之用;它们也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与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思考题1、试述农业生产的主要民俗。2、试述工匠的行业民俗及其特点。3、试述我国传统商业种类及民俗特点。4、简述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参考书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3、叶涛《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本文标题: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6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