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疼痛与针灸镇痛疼痛的定义: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的确切词汇,无疑这是身体局部和整体的感觉,而且也总是令人不愉快的一种情绪上的感觉。”疼痛产生的机理疼痛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疼痛的产生起源于外周,感觉却在中枢。痛觉的最高中枢在大脑有广泛的投射区,既接受痛觉也接受其他感觉。总之,疼痛的感知与反应活动,几乎涉及整个脑,包括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等部位。疼痛不仅是躯体受到有害刺激的结果,而且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经济因素也可影响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的特点(1)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2)疼痛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包括有生理和精神情绪体验等心理各方面的因素;(3)疼痛的生理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疼痛反应可以是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机体的不同生理和心理活动状态下,其感受和反应也不同。(4)疼痛的生理学意义在于机体对一定程度的疼痛通过痛感觉和痛反应,使机体迅速作出适应性防御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过强的疼痛可以给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不能单纯依赖疼痛出现与否来判断机体有无伤害和疾病;(5)由于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疼痛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病因、阻断神经的疼痛传导和提高痛阈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感觉和反应,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局部小血管功能和微血管循环,解除骨骼肌或平滑肌痉挛,改善神经营养,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改善全身或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以及进行精神心理治疗等。疼痛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安定药等;(2)神经阻滞:①常用局麻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神经破坏药;②神经阻滞方法:脑神经阻滞、脊神经阻滞、椎管内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和局部神经阻滞;(3)物理疗法: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如冷、热、光、电、超声、震荡等物理治疗方法;(4)中医药、针灸、推拿、拔火罐等疗法;(5)外科手术,如三叉神经切断术、经皮脊髓束切断术、经鼻垂体切除术、丘脑切除术等神经外科手术;(6)精神心理疗法,如催眠术、松弛术、生物反馈疗法、行为疗法等。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内经.素问举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将疼痛的病因与病机归纳为三类:①因寒而经脉缩踡则卒痛;②血气稽留而不得行;③血虚而痛。因寒因气因血,“不通则痛”。此文而后举例14种因寒及热导致脏腑、经脉虚实病理而产生的“卒痛”,说明临床痛证疾病的多样性及鉴别。《内经.灵枢论痛》讨论了因体质强弱不同,对疼痛耐受力有别,对药物耐受程度各异,疾病转归也不同。针刺为何能镇痛?针刺治疗疼痛是以经络传导作用的原理为依据,着眼于调节经络之气。“制其神,令气易行”,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则痛除。取合谷治疗齿痛,取内关治疗心痛,取足三里治疗胃痛等表现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取穴,通过经络之气的传导调节发生作用。这是经络学说应用于各种疼痛病症的解释。如临床常见的头痛、胃痛、胁痛、腹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手术后疼痛等等,针灸都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麻醉就是在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并不是起到完全麻醉的作用,而是提高痛阈,即镇痛作用。由于针刺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故增加了疼痛的耐受力,降低了疼痛的敏感性。研究表明,针刺信号使脑内吗啡样物质增多,而它又可作用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再转而兴奋中缝核,通过下行纤维释放5-HT,抑制脊髓背角等等。内啡肽指所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它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存在于其它许多器官和组织,如垂体和胃肠道。虽然内啡肽首先被认为是疼痛的调节物,但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镇痛,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内啡肽除参与疼痛调节之外,还参与各种神经内分泌调节并影响动物和人的精神活动。美国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针灸可以促使机体释放一种天然止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效果。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这一原理。他们对有一只爪子不舒服的实验鼠的相应膝盖部位进行约半小时的针灸,结果发现这会导致实验鼠机体释放一种名为腺苷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天然的止痛效果,可以减轻实验鼠的疼痛。检测显示,针灸后相应部位腺苷的含量是针灸前的24倍以上。为了进一步验证这项发现,研究人员还对实验鼠使用了一种使机体难以天然消除腺苷的药物。结果显示,使用这种药物后,机体中腺苷累积量明显增加,针灸止痛的有效时间延长到3倍以上。常见几种痛证的治疗方法头痛(含面痛、牙痛)颈椎病腰痛痹证(肩、肘、膝、指关节痛)胃痛痛经一、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原因颇多,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脑膜炎等)、功能性或精神性疾病(如紧张性疼痛)、全身性疾病(如发热、癫痫、中毒性、内分泌、代谢性、五官疾病等)。颅内的痛敏结构受刺激、压迫和牵张,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颅内外动脉扩张、收缩或移位,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压、损伤或化学刺激等均是头痛的常见原因。国际头痛协会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发作性偏侧头痛等13类,每类头痛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一)头痛的诊断1、问诊重点:⑴详细询问病人的情绪、睡眠和职业状况,以及服药史、中毒史和家族史等;⑵头痛发病的急缓,发作时间、性质、部位、频度、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缓解及加重原因等。例如头痛性质,偏头痛常描述为搏动性疼痛;紧张性头痛则表现经常的头部紧缩感或压迫感,但也可出现搏动性疼痛,颅内占位性病变典型为钝痛或持续痛,丛集性头痛形容如冰凿样疼痛;⑶先兆症状、伴随症状及共存的疾病等;⑷头痛对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2、体格检查: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必要时进行精神或心理检查。3、辅助检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如颅脑CT或MR检查、脑电图、经颅多谱勒等。如果患者的头痛已经发生数年(如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通常具有良性的病因,尽管急性发作时可伴明显的功能障碍,治疗时最重要的是确定目前的头痛与以往相似,还是代表新的疾病。(二)中医辨证与治疗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六淫之邪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头痛。1、辨证分型⑴外感头痛:风热--头胀痛、发热口渴、苔黄脉浮数,桑菊饮加减;风寒--头痛身痛、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川芎茶调散加减;风湿--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苔白腻脉濡,羌活胜湿汤加减。⑵内伤头痛:肝阳--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天麻钩藤饮加减;肾虚--头痛眩晕、耳鸣腰酸或痛、疲倦乏力、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细无力,大补元煎加味;痰浊--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迁延日久、舌暗脉细涩,通窍活血汤加味。2、针灸治疗⑴选穴原则穴位主治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辨证取穴阿是穴⑵头痛要穴百会、合谷、风池、太阳、太冲。百会居巅顶,祛头风而治头痛,虚实皆宜;合谷乃治头面部疾病之要穴,尤其痛证,“合谷面口收”,实证为胜;太阳为经外奇穴,专治头痛,尤其侧头痛;风池居头项部,祛风止痛,因风致痛无论外感内伤,尤其枕后,膀胱经病。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平肝泻火,对于肝阳亢、肝火旺、及风热引起头痛之实证效佳。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太阳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口眼蜗斜。操作:直刺0.3~0.8寸,可灸,可刺络放血。风池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太冲: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⑶循经取穴①手足三阳经脉皆上行头部,分别分布于面、额、颞、侧头部。如前额为阳明;头侧为少阳;头枕为足太阳膀胱经。尤其足三阳经脉的头面部穴位居多。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迎香手太阳小肠经:后溪手少阳三焦经:中渚、外关、翳风足阳明胃经:头维、地仓、下关、颊车、内庭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昆仑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率谷、阳白⑶循经取穴②手足少阴经及督脉穴位多用于虚证,巅顶则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内关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足厥阴肝经:太冲、行间督脉:百会、上星、大椎经外奇穴:太阳、四神聪、印堂、华佗夹脊穴循经取穴,体现在上下、远近的配穴,近三分之一治疗头痛的穴位在四肢末端。⑷邻近取穴眼周:攒竹、四白、丝竹空、瞳子髎、阳白、太阳;鼻周:印堂、攒竹、迎香、水沟;嘴周:地仓、水沟、承浆;耳周:听宫、听会、下关、翳风、角孙;面部:下关、巨髎、颧髎、颊车;头侧:头维、率谷、太阳、翳风;前额:攒竹、阳白、印堂、神庭;头顶:百会、四神聪;枕颈部:风池、天柱、完骨、翳风、颈夹脊穴。⑸分型论治①外感头痛处方:百会、合谷、太阳、风池、大椎随证配穴:风热+曲池;风寒+风门;风湿取头维;前头痛+印堂;偏头痛+外关、头维、翳风。操作:毫针刺,1.0~1.5寸毫针,除百会平刺平法,余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配拔火罐或刺络或灸。②肝阳头痛处方:百会、合谷、风池、太冲、曲池、太溪。随证配穴:胁痛口苦+外关、阳陵泉操作:太溪补法、余同上。③肾虚头痛:处方:百会、肾俞、太溪随证配穴:少寐+内关;遗精带下+关元、三阴交;并根据头痛部位选用阿是穴。操作:均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可用灸法。④血虚头痛处方:百会、足三里、内关、关元。随证配穴:心悸、少寐+膻中、神门;影响思维+四神聪;亦可配心俞、脾俞。操作:同肾虚型。⑤瘀血头痛:处方:阿是穴、合谷、翳风、血海随证配穴:肝郁+太冲、肝俞、三阴交;头侧痛+太阳。操作: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可选择太阳、翳风、阿是穴刺络拔罐。⑥痰浊头痛:处方:头维或太阳、印堂、合谷、丰隆、阴陵泉随证配穴:胸闷+膻中、呕恶+内关;操作:同上,拔罐。⑹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以痛为腧”。体会:针灸治疗头痛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为大法,酌情调理脏腑为辅。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宜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采用或针、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或配合电针、拔罐、艾灸等方法。在疼痛发作之初、痛势未甚时给予及时针刺治疗,效果明显,往往一次就能减轻疼痛。但对反复发作、慢性疾病,应根据病因、病情、体质,辨病辨证制订治疗计划,可按疗程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对占位性、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往往只能取得短期缓解疗效。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的疾病,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患病率为35.1/10万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攒竹、太阳、下关、地仓、合谷、翳风、太冲。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四白;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操作: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方法:针刺、电针、刺络拔罐等。翳风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体会: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之证,针刺治疗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查明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针刺治疗时局部穴宜轻刺而久留针,加用电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可行强刺激手法。牙痛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下齿、上齿。实证多见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虚
本文标题:针灸治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6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