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11.“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做的研究。如果做这种理解的话,或许翻译为“行为学”更恰当。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策划和行为。学术界首先提出这一术语的不是语言学家,而是哲学家。2.最早使用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哲学家C.Morris和R.Carnap。3.语境。构成语境的语言外知识可分为三大类: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交际双方相互了解。4.交际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建构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建构有利于达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何兆熊蒋艳梅1997)1.41.语义学最广义的理解,也许可以把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纳入语义学中去。2.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意义的研究。但是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对意义的研究,这两种意义研究的关联性是十分明显的。语义学对意义的研究是基本的,没这一层次的研究很难进行第二层次的研究。语用意义不能脱离语言本身固有的内在意义。语义学是对抽象语言能力的研究,语用学是对言语行为的研究,言语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二章意义和所指2.11.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发现,对“意义和所指”只有结合话语的上下文和语境才能做出较充分的阐释和校准确的把握。2.语义学一般将词汇意义划分为两个不同但彼此互补的层面,即外延(denotation)和意义(sense)。一个语言表达式的外延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独立于具体的话语语境之外,这一层的语义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内,独立于话语使用的特定语境。所谓的意义通常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而且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dog)因此,单个词素没有所指,但可以用作指称语的组成部分而被用语不同的话语和语境中。3.为什么词项的系统意义和外延带有的边界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的成功呢?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客观实体的感知和把握主要借助于大脑中业已积淀下来的、有关客观实体的“原型”,人们对所指的对象一般均符合某一事物的“原型”。第三章指示语第一节指示语的语用含义一、指示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指示语(deixis)是用作指示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指示语通常被表述为意义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够被充分理解的语言表达式。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语言现象,指示语对一系列有关自然语言本质的意义及指称理论提出了质疑,对研究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近几十年来,它已成为语言哲学、语义学、语用学及心理语言学共同关注的课题。“指示语”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δετξι,意为“指”。古希腊语法学家(主要指斯多葛学派)用它表示指示代词。由于研究目的和角度的不同,在各种文献中,指示语又被称为索引词(index)、指示词(indictator)、代词(pronoun)、语言代码(shifters)、符号自指词(tokenreflexivewords)、索引词语(indexicalexpressions)、指示符号(indexicalsigns)、自我中心词(egocentricparticulars)、主观表达式、主观性词语等等。语用学界一般使用指示语或索引词这两个术语。语言哲学家巴尔一希勒尔(Bar-Hillel)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一文,认定指示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提出指示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他举出三个例句:(1)Icefloatsonwater.(冰块浮在水面上。)(2)It’sraining(正在下雨。)(3)Iamhungry(我饿。)他对这三个例子作了分析:说英语的成年人对例(1)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是一个陈述句。但是,对例(2),如果想确切了解其意义,就必须得知道说这句话的时间和地点。对例(3),如果想确切了解其意义,就必须得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指什么人)和说这句话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例(2)、(3)与例(1)不同,在句型上,巴尔-希勒尔把例(2)、(3)称之为指示句型。他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大量使用指示语,因此,指示语的研究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巴尔-希勒尔把指示语确定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完全正确的。二、指示语与语境指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语言中存在这一语言现象充分说明了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这一术语指的是在言语活动中,尤其是在有一名说话人和一名听话人参与的这种典型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过程和活动等作出确切的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某些语境构成要素(如交际的时间、空间等)联系起来这一现象。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在语言中存在一些词项和语法范畴,它们的所指或意义离开了特定的交际语境便无法理解。指示语是不能用语义学的真假条件来衡量的,它们的意义只有依赖语境去确定。莱文森(1983)举过这样几个例子:(4)假如我们在某办公室桌子上见到这样一张字条:I’llbebackinanhour.(我将在一个小时之内回来。)这句话,离开了产生它的语境,听话人就无法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回来。这句话里的“我”是人称指示代词,“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个短语虽然不是一个指示词语,但对它的理解是要以说话的时间(即指示代词“现在”所表示的时间)为基点去推算的,因此,离开了语境也就无法确定它们的意义。(5)再假设晚上哈里刚说下面这句话时,突然停电了:Listen,I’mnotdisagreeingwithyoubutwithyouandnotaboutthisbutaboutthis.(请大家听我说,我并不是不同意你们的意见,我不赞成这一方面,而是这一方面。)在黑暗中,如果我们得不到指示信息,听了这句话,肯定不知其所云。(6)再假定我们从大海里捞上来一个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Meetmehereaweekfromnowwithastickaboutthisbig.(从现在开始,一个星期后,带着这么大的一条棍棒到这里来见我。)因为纸条上的话指示信息不明确,我们不知道写纸条的人是谁,他要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带着多大的棍棒去见他。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的指示信息不明确,会造成不良的交际效果。比如,在食品包装上,一些不负责任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厂家只写保质期几个月或多少天,但是却不注明生产或包装日期,消费者就无从知道保质期从哪一天算起。在现代社会,人类的交际方式趋于多样化,如电话、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等,但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仍然是这种面对面的交谈。有不少话语在典型的交际情景中很好理解,一旦游移于交际情景之外,其意义就会变得难以捉摸。试想当我们欣赏电影或电视剧时,不是“观看”(当然包括听),而只是听到这样的话:(8)这东西别放这儿..,放那儿..去!(9)不是他.,也不是他.;就是他.,就是这家伙偷了我的钱包。如果只听不看,便会不知所云,可见身临其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离开了语境就无法确定其意义的主要是以下这样一些词语:人称代词:我、你、他;指示代词:这、那;时间副词:现在、今天、昨天、明天等;地点副词:这里、那里等等。这些词语的所指对象只有在特定的交际过程中才能确定,其交际价值主要在于它们能做语用指示,所以,对这些词语的研究主要是语用研究。三、指示对象指示对象,人们公认的看法是指示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对于动作、性质等抽象的东西是否能作为指示对象,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时候,指示对象也可以是话语本身。比如,“在前面的两句话中”,“下一个自然段”等,这是用元语言指示对象语言,具体所指也要依赖特定的语境才能确定。对于这种现象,莱文森称之为“话语指”。
本文标题:语用学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7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