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2011,Vol.19,No.4,565–572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DOI:10.3724/SP.J.1042.2011.00565565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胥遥山1,2李永娟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酒精摄入可能使个体的社会行为变得极端和更具破坏性。酒精近视理论和酒精期望理论分别从酒精摄入对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和个体对饮酒结果的期望角度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改变的关系。双重加工模型借鉴命题加工和联想加工相互作用的观点将上述两模型进行整合。未来的研究应根据双重加工模型更全面地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的关系,探讨个体社会行为随酒精浓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脑成像技术对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进行探讨。关键词酒精;社会行为;酒精近视;期望效应;双重加工模型分类号B849:C91;R3951引言酒精摄入可能引发个体更极端和更具破坏性的社会行为,如酒后驾驶、攻击行为、不安全性行为等,这不仅会造成自身或他人生命财产的损失,也会危害社会安全。70%的交通事故、65%的谋杀、65%的家庭暴力与酒精摄入有关(Steel&Josephs,1990),饮酒导致的冒险性性行为还会增加个体感染HIV的概率(Davis,Hendershot,George,Norris,&Heiman,2007)。早期研究者认为酒精对行为产生的去抑制作用(disinhibiting)是引发个体饮酒后极端社会行为的原因(Fillmore,Ostling,Martin,&Kelly,2009),基于这种理解,酒精摄入必然导致个体更加极端、不受控制的行为,但实际研究结果却存在争议,酒精摄入虽然可能导致个体极端的社会行为,但也可能由于情景和个体对酒精结果的期待等因素使酒精摄入不起作用甚至起抑制作用(Cooper,2006)。经过不断探索,学者们对酒精如何影响个体社会行为产生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其中基于酒精对认知功能损害的酒精近视理论(AlcoholMyopiaTheory)(Steel&Josephs,1990)和基于期收稿日期:2010-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149)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通讯作者:李永娟,E-mail:liyj@psych.ac.cn望效应的酒精期望理论(AlcoholExpectancyTheory)(Burian,Hensberry,&Liguori,2003)是两个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近期有学者用社会认知的双重加工模型对上述两个理论进行整合,提出酒精改变个体社会行为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model)(Moss&Albery,2009),这一模型用命题加工(propositionalprocess)和联想加工(associativeprocess)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解释酒精近视和酒精期望效应对个体饮酒后社会行为的影响。2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2.1酒精近视理论酒精摄入对个体认知功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执行认知功能(executivecognitivefunction,ECF)的干扰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共识,ECF是指包括注意、意识和行为控制的高级认知功能(Bègue&Subra,2008),近期的认知神经实验采用go/no-go(Fillmoreetal.,2009)和Stroop(Curtin&Fairchild,2003)等任务验证了酒精摄入对执行功能的干扰作用。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发现ECF对个体社会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ECF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极端社会行为(Morgan&Lilienfeld,2000),研究还发现饮酒后认知功能的改变中介酒精摄入和个体极端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Bègue&Subra,2008)。这些证据都表明,饮酒后个体社会行为的改变与酒精对高级认知功能的566心理科学进展第19卷影响密切相关。在酒精摄入对认知功能干扰作用的基础上,Steel和Josephs(1990)提出酒精近视理论来解释酒精摄入导致个体极端社会行为。由于酒精限制个体信息加工能力,饮酒者仅能注意到环境中最凸显的、眼前的线索,这种现象被称为酒精近视。由于酒精近视,饮酒后个体仅对一部分线索进行信息加工,这导致其认知过程发生改变。清醒个体在行为决策时,会产生促进性和抑制性两类认知过程。而酒精摄入者会根据环境线索的不同,选择性地抑制某一类认知加工过程,当突出促进性线索时,酒精摄入使个体更多地进行促进性信息加工,进而导致更极端的社会行为;而当突出抑制性线索时,酒精摄入使个体更多地进行抑制性信息加工,进而抑制个体社会行为。根据此理论,酒精只在促进行为和抑制行为的线索同时存在高反应冲突(highresponseconflict)的情景下才导致个体社会行为的变化(Steele&Southwick,1985)。在实验研究和实际生活中饮酒后引发的极端行为也普遍涉及反应冲突,如超速驾车节约时间但会增加出现交通事故或被罚款可能性。酒精近视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验证,若干实验室研究通过操纵外在线索验证了对线索的注意分配是酒精摄入改变个体社会行为的中介机制。如在博弈测验中,酒精摄入使个体在完成21点游戏的过程中更多注意计算机给出的辅助建议,并更多的依从于这些建议(Philips&Ogeil,2007)。在交通安全领域,MacDonald,Zanna和Fong(1995)发现仅当最突出的线索是促进性的,酒精摄入才能增加个体酒后驾驶行为意向。在酒精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领域,MacDonald,Fong和Zanna(2000)的研究表明,突出促进性线索时,酒精摄入增加个体不安全性行为的行为意向,而突出抑制性线索时,酒精摄入抑制个体不安全性行为的行为意向。在酒精摄入与攻击行为的研究领域,Giancola和Corman(2007)首次引入泰勒攻击范式(TaylorAggressionParadigm,TAP)对酒精近视理论进行验证。TAP范式是经典的攻击行为实验室模拟范式,实验中,被试和同盟者(confederate)进行反应时竞赛,获胜方对输的一方施以电刺激,以刺激的强度作为攻击行为的指标。在Giancola和Corman(2007)的实验中,被试在做TAP任务的同时进行算数任务,以干扰被试的认知资源分配,结果发现,没有认知干扰时,酒精摄入使个体在受到挑衅后表现出更多攻击行为,而认知干扰则抑制酒精对攻击行为的促进作用。依据酒精近视理论,此结果可以解释为,在不受干扰时,饮酒者的注意分配在挑衅刺激上;而受认知干扰时,注意分配发生改变,信息加工过程集中于算数任务,个体减少了对挑衅刺激这一线索的加工。Grant和Macdonald(2005)认为酒精近视理论同样适于动物行为。尽管动物实验通常表明酒精摄入会导致动物的多种去抑制行为,如攻击行为和冲动性增加,但这与目前动物实验范式无法操纵环境线索有关,因此他们认为应当改变现有的实验范,通过操纵环境中凸显的促进性和抑制性线索,在酒精摄入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的研究领域中验证酒精近视理论。酒精近视理论为降低酒后个体极端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酒精近视理论,饮酒者由于认知加工过程受到抑制,很容易受到外在突出线索的影响,外界对其风险行为的干预将更有效。以不安全性行为为例,DalCin等人(2006)研究了不安全性行为干预措施的效果,实验中请被试观看关于不安全性行为会增加HIV感染风险的录像片,并提供避孕套使用线索,结果发现,酒精摄入增加未接受干预被试的不安全性行为意向,而对于接受干预的被试,酒精摄入则降低了他们的不安全性行为意向。因此,在环境中提供抑制性线索,如提示某种行为的危害,或减少促进性线索,如这种行为的收益,对于酒精摄入引发个体的极端社会行为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2.2酒精期望理论2.2.1酒精期望效应与酒精近视理论基于酒精对认知能力的干扰来解释酒精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同,酒精期望理论认为酒精期望效应是改变个体社会行为的原因。酒精期望指饮酒者认为饮酒导致行为变化的观念,如认为饮酒能够引发不安全性行为、攻击行为或不安全驾驶行为等(Wiers&Stacy,2010)。饮酒的个体可能将酒精作为极端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借口”,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酒精的作用(Burianetal.,2003)。因此,由于记忆中存在对酒精结果的期望,即使没有真正饮酒,个体社第4期胥遥山等: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567会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实验室研究采用平衡-安慰剂设计(balancedplacebodesign,BPD)验证了酒精期望会导致个体社会行为的改变。BPD设计在原有的安慰剂、酒精组和控制组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安慰剂(anti-placebo)处理,反安慰剂处理指被试实际摄入酒精,但并不知情,此研究设计能够将酒精的药理作用剥离开,单独研究酒精期望效应。模拟驾驶实验(McMillen,Smith,&Wells-Parker1989)的研究表明酒精期望增加个体风险驾驶行为,但实际酒精摄入并不起作用。Bègue等人(2009)研究发现酒精期望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而实际酒精摄入则与风险行为无关。除了直接影响行为,酒精期望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认为自己饮酒并认为饮酒能够促进性行为的个体会降低对不安全性行为的抑制性认知加工过程(Norrisetal.,2009),这可能是酒精期望效应的内在机制。2.2.2代偿性酒精期望效应酒精期望的激活并不一定导致与期望一致的行为出现,而有可能激活相反的行为,这被称为代偿性酒精期望效应(compensatoryalcoholexpectancyeffect)。当认为酒精摄入会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为避免这种不良作用,个体会刻意避免或补偿可能出现行为变化。模拟驾驶实验显示,酒精期望能够降低驾驶员的风险驾驶行为(Burianetal.,2003)。有关女性对不安全性行为态度的研究也表明,安慰剂组女性被试产生了代偿性的酒精期望,并且个体的酒精期望对代偿性期望效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当个体越认为酒精能够产生不安全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态度就越谨慎(Testaetal.,2006),Testa等人的研究还表明代偿性酒精期望与评价控制(evaluativecontrol)和监控过程(monitoringprocesses)有关,出现代偿性酒精期望个体的评价控制过程变得更为敏感,这使得他们具有更高的认知控制水平,但由于认知控制过程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饮酒后个体信息加工能力降低,可能干扰到代偿性酒精期望效应。代偿性酒精期望效应提示我们,提供准确的酒精线索信息,使被试了解饮用的酒精剂量及不良效应能够起到代偿作用可能是降低酒精负面作用的一种方式。在低浓度酒精摄入作用下,被试的认知能力损害不十分严重,因此可能持更谨慎的态度,从而抑制自身的行为以代偿酒精对个体行为的作用。2.3双重加工模型酒精近视和酒精期望是长期以来的两个主流观点,酒精近视理论强调酒精的药理作用,酒精期望理论则认为个体对酒精效应的期望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为,虽然它们都得到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但都不能完全解释酒精摄入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Moss和Albery(2009)借鉴社会认知双重加工模型对上述两个理论进行整合,提出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双重加工模型。2.3.1联想加工和命题加工社会认知双重加工模型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由自动化过程(automaticprocess)和控制过程(controlledprocess)两种过程指引。在此模型的基础上,Gawronski和Bodenhausen(2006)提出联想-命题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Evaluationmodel,APE),该模型认为信息加工有两种加工方式,联想加工和命题加工。其中联想加工是自动产生的,不占用个体过多认知资源,以单纯的激活为特征,加工过程不依赖于真值(truthvalue,即价值和信念);而命题推理加工是基于演绎推理的高级加工过程
本文标题: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