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书法批评史绪论一.特指含义:所谓“批评”,主要是指评论,我们日常所用的“批评”,一词常常是贬义的,带有一种责备的意思,在古代,批评一词没有这个含义,它只是一个中性词,他既非赞赏也不是责备,而是客观的进行评论。二.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1)书法批评和书法理论有密切,但又有明显区别2)书法批评所注意的直接对象是个别的、现实存在的书法作品,偏重于评价,具有主观论辩色彩。3)书法理论所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书法的一般规律和,是冷静客观的研究。三.书法批评史与书法理论史的区别1.书法理论研究对象必须构成理论并被后世保存下来,又必须见诸于文字。2.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文献资料、批评观念、批评方式等。四.传统书法批评观念举例1.自然意识【(1)自然万物(2)人本思想:*一,生命之美*二、人品书品论*三、书者散也】2.中和之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理解。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攀生出了汉字的文化性书写,渐次化育成书法技法与审美习惯相结合的艺术精神,从而最终形成书法艺术的审美传统。】【中庸:1)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强调“时中”“用中”,要求人们随时选取适中的标准,随具体情况采用乎事物的标准,都会损坏事物的稳定性。其间尤为强调勿太过,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3.意象之境【《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已尽意。”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这样解释道:“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故立象已尽意,而象可忘也。”“立象已尽意”→“得意而忘象”·如庄子所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拘泥于形式的作品,至多是或优或劣的模仿。·此谓“忘”,并非“没有”,因此并未否定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形质本身固然重要,但只是,并非终极指归。·清人刘熙载就对“象”、“意”关系这样阐释道“圣人作《易》,立象已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若以书法技法为“象”来理解,则其艺术目的实为追求“意”的实现,是故艺术乃为尽情随意而生。五.传统书法批评术语举例势、妙、媚、妍、筋、肉、雅、俗、神、妙、能(一)直接客观的阐释原作的原初含义·首先追求符合原初意义的阐释,继而追求精辟的阐释,对于原作的阐释,引申过多,过于主观的方法不可取。(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书法批评家的批评观点不仅应该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来考察,而且要把每个书法批评家在作为有机联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了解每个书法批评的术语、观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渊源关系。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实学习的不仅是书法批评家代表著作中的最终结论,还应该学习书法批评家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隶变:汉字由小篆到隶书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汉字书写体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所以说它是今文字的开端。古隶和今隶:隶书分两种: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第一节秦隶:战国后期产生,经程邈整理加工用于书写公牍的隶书。秦时,供隶人佐助小篆施行,至汉隶同行而废,由小篆脱胎而来,变隶书之圆长形为方正行,变隶书笔画圆转为方折,且颇多省简,但尚无点画波磔,仍含有一定篆意,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种过渡性的文字体式。西汉隶书: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时期。存留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批评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1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