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研究生课程-2009年第二讲
1LOADINGLOADING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黯黮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王安石回归经典解读经脉——《内经》针灸理论理解的多重向度杨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根结理论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灵枢·根结》根与结应当结合起来理解,单独地讨论根或结会偏离其本义,毫无疑问根是根本性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结从根而出。根结表达的是根对结的决定性作用,即肢体远端腧穴对于头胸腹部位的主治规律,只不过古人以经脉根结理论的形式来说明、表述这种规律性。而且这种规律性也是与早期出土经脉理论的向心性循行方式一致,由此可见根结理论与早期经脉理论的密切关联。四根三结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灵枢·卫气》标本理论根者,本也。标本与根结在表达、说明肢体末端腧穴或部位对于头身部位的主治规律方面是一致的,而且两者均是取自然界树木之象进行类比。只是根结理论的范围在足六经之内,而标本理论则扩展至十二经脉。换言之,此时经脉数目虽然已经为12,与《经脉》篇相同,但从表达的本质涵义来看,还是与早期经脉理论较为密切。气街理论请言气街:胸有街气,腹有街气,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灵枢·卫气》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灵枢·动输》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四海理论《灵枢·海论》天人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医(经脉)理论的构建,这是时代赋予的特征,也是古人的必然选择,对此不应苛求,而应抱以温情的理解。气街、四海理论所蕴含的医学思想不难看出,无论是气街理论还是四海理论均表达对头、胸、腹部位的特别关注,而这正是躯干部位,与四肢部位相合,便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如果说早期出土文献经脉理论向心性循行以及根结、标本理论体现的是对四肢末端部位的重视,那么气街、四海理论所关注的躯干部位则显然是对它们的有益补充。四海理论中明显包含着脏腑理论的因素,脏腑正是位于躯干之内,由此可见,脏腑理论可能也是四海理论形成的原因之一。换言之,此时经脉理论与脏腑理论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四海理论的形成,这可从“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一句中得知。《内经》有关临床内容所见的分部思想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五乱》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素问·水热穴论》腧穴的分部与归经《针灸甲乙经·卷之三》头直鼻中鬟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头直鼻中人鬟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面凡二十九穴第十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颈凡十七穴第十二肩凡二十六穴第十三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腧穴在四肢部按经脉分类(即归经),在头胸腹部仍然是按部位分类,这便是早期经脉理论影响的痕迹,尽管此时《灵枢·经脉》已经形成循环模式的经脉理论,即后世一般理解的经脉理论。道家思想与《内经》针灸理论构建一般认为,《内经》主体部分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想要真正理解《内经》中的理论概念,必须回溯至其产生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成书于此时的《内经》必然深受各方面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看,阴阳、五行、精气等哲学观构成了《内经》理论体系的框架。从小的方面而言,字词使用特点、文章体例等均对《内经》有所影响。道家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影响深远,其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李约瑟早期道家相关文献以水喻理以水喻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以水喻理《庄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若履,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以水喻理《管子》水,具材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故人之产也,入于冥冥,出于冥冥,乃始为人。一月名曰留(流)刑……二月始膏……三月始脂……四月而水受(授)之……五月而火受(授)之……六月而金受(授)之……七月而木受(授)之……八月而土受(授)之……(马王堆帛书《胎产书》)以水喻理思维方式令中国古代哲人兴味盎然的水,不仅滋养着生命并为众人所体验、感悟。先哲们大多观水有术,从这种最寻常与多变的自然现象的沉思冥想中,找到了对生命基本原则的理解,这种原则不仅体现于物质世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这样,水就成了抽象概念的一个本喻,一个原型,它构成了个人精神理想和社会伦理体系的基石。野性的思维借助于形象的世界深化了自己的知识。它建立了各种与世界相象的心智系统。从而推进了世界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野性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模拟性的思维。——列维·施特劳斯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传上》以水喻理水的特性水性“趋下”。这一点在发轫于《老子》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在《管子》中亦有体现,并将之与人类好利的社会现象类比。水性“清、平、一”。这是《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体现,在《庄子》《管子》中均有体现。水的本原性、至高无上性。在老庄思想中水常用来比作道,《管子》更进一步提出水为万物之本原。出土文献郭店楚简中有“太一生水”,其中水也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具有生化万物的功能。水的普遍联系性。在道家思想中,水与道、人、心、精神、政治、医学等密切关联。水的普遍联系性是基于水的本原性而产生的。特别在《管子·水地》中,我们注意到了水与人体生命密切关联的表述。考虑到《管子·水地》仅仅是道家著作中的一篇而已,并非是专门论述医学理论的专著,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早期医学专著中水应该也是令人瞩目的。道家思想对自然、个体生命的密切关注的特质,与医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那么《内经》针灸理论中会有哪些体现?以水喻理经络理论之一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以水喻理经络理论之二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以水喻理腧穴理论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
本文标题:研究生课程-2009年第二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2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