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航天路上的长征曲一、长征的起步二、艰苦历程中诞生的人造卫星三、航天事业的新时期四、方兴未艾的华夏航天交响乐中国航天路上的长征曲一、长征的起步1.新中国航天曲2.英明决策3.航天战线上的勇士们4.初次成功1.艰难起步2.脚踏实地二、艰苦历程中诞生的人造卫星4.获得成功3.永攀高峰三、航天事业的新时期1.远景规划3.地球同步卫星2.飞向太平洋四、方兴未艾的华夏航天交响乐拼搏不息更加辉煌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初二三班航空知识探究小组2003年3月早在1970年“实践号”上天之前,中国就发射了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把这颗卫星送上天的是“长征1号”火箭。“东方红1号”不仅告诉世界,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也向中国人民宣告,我国已开始了新的长征——向现代化进军。这以后尽管有种种人为的和客观的艰难险阻,但中华儿女一直坚忍不拔地用自己的卓越智慧、赤诚的爱国心和伟大的理想,谱写着航天路上的长征曲。1.新中国航天曲1965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之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确定了57项重点任务。火箭、计算机、半导体这些能带动其他工业发展的尖端技术是被强调的重点项目。1956年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提交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提到了优先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其后,赵九章、裴丽生等人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研制中国人造卫星的计划。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要抛就抛2万公斤的,也许要从较轻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2.英明决策3.航天战线上的勇士们(一)钱学森50年代初,钱学森将“控制论”发展成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导弹和航天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在1948年,祖国解放即将实现,钱学森就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1955年,陈赓大将接见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时,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慨然回答:“外国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大将说:“好!”1956年春,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数百位科技专家制定了十年科技发展规划,其中《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由钱学森主持,沈元、任新民等合作完成。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出任第一任院长。3.航天战线上的勇士们(二)任新民早年攻读火炮专业,回国后开始搞的是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炮。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点名要他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他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来到北京,担任起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重任。在他领导下研制出的新型火箭发动机不仅为“长征1号”运载火箭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证,也为我国大型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曾是通讯卫星五大系统五个总设计师的统帅,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总总师”。任新民“我们与宇宙打交道的人就像一颗尘埃,不要因为自己这颗粒子小一点而悲哀,也不要因为自己这颗粒子大一点而骄傲。”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开创者,被人称作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的一句名言。4.初次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一颗带着4根鞭形天线的球状多边体卫星在九泉发射场分离,卫星入轨。15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收到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了这条消息。几天以后,载歌载舞的庆祝游行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东方红1号”卫星模型。中国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超过了西方专家的预测。此后不到一年,在1971年3月3日,九泉发射场再传捷报,“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上天。第八天后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在天上运行了8年之久,比原设计要求的寿命增加了7年。1.艰难起步1965年4月,国防科学委员会提出了1970—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行动。1966年初,成立了人造卫星设计院。1966年,当时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确定,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为三级火箭(两级用液体燃料,一级用固体燃料),并把它命名为“长征1号”,而第一颗卫星则起名为“东方红1号”。1.艰难起步(二)就在我国这第一个航天工程进入技术攻关阶段,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和地面观测三大系统齐头并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担负主要研制任务的第七机械工业部受到严重影响,但我国的航天器研究并没有中止,而是在艰难的条件下,跨出了最重要的一步。2.脚踏实地(一)2.脚踏实地(二)1970年4月24日晚21时35分,“长征1号”一声怒吼,喷着烈火飞上夜空。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点火……随着地面测控站的报告,十几分钟后卫星进入环地轨道,不一会儿,太空传来了《东方红》乐曲。最先报道这一消息的是“美国之音”。海外华人兴奋地称这是从东方升起的一轮华夏小月亮。从这天起,中国进入了空间强国的行列。3.永攀高峰由于末级火箭久久没与卫星分离,回来的信号十分微弱。一直到了第八天,火箭脱离卫星,全国都收到了清晰的信号,这颗卫星比设计寿命延长了7年,一共在天上运行了8个年头。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卫星坐上了“长征号”火箭。这颗卫星外型和“东方红1号”卫星相仿,但比“东方红1号”要重40公斤。它是个72面的球型多面体,外壳上贴着太阳能电池片,靠阳光给壳内电池充电。内部还装了种种科学仪器,是我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要让卫星返回不容易,先得按返回指令调头、定向,进入大气后就得减速,最后,要及时打开降落伞。返回的路径也得十分精确。中国的返回卫星由“长征2号”于1975年11月26日送上太空。指挥它的是当时已快淘汰的60年代的计算机。与中国红军万里长征一样,这颗卫星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雪山、草地式的艰难。一开始,在卫星调头时出现了气压波动,时测控中心的人紧张万分。绕地球最后一圈时,测控台的主、副计算机显示了相反的指令。但最后却是化险为夷的胜利和欢呼。卫星在天上飞了三天后,回收舱准确地落到了指定区域。4.获得成功1975年,我国相继发射了两颗技术实验卫星和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远景规划1977年9月,国防科委在张爱萍主任支持下,给80年代中国航天器的发展确定了三大目标:远程运载火箭,地球静止轨道实验通讯卫星(即地球同步卫星)和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实验。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飞向太平洋为了实现“飞向太平洋”这一愿望,1000多家工厂、研究所,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指战员组成了一支航天冲锋队,向这一目标挺进。航天器需要有威力的运载火箭。要飞向太平洋,远程火箭是的重要一步。这火箭的总设计师是屠守锷,任新民是发射首区的总指挥之一。1980年春,在横跨几千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实验首区(发射场)、航区(火箭飞越的区域)和末区(海上火箭着落区),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4月底,中国远洋船队进入太平洋。2.飞向太平洋(二)2.飞向太平洋(三)1980年5月18日清晨,在我国大西北的酒泉发射场地,人们起得格外早,晨星尚未消失,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运载火箭在晨光中巍然挺立发射时刻到了,轰然一声,火箭拔地而起,向太平洋飞去。一切顺利,回收舱降落在海面,由直升飞机打捞收回。半个月后,参加实验的海上编队由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杨国宇指挥胜利归来,受到叶剑英元帅的接见。6月10日,首都人民在人民大会堂集会庆祝,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这次庆祝会。3.地球同步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又叫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这种轨道上转圈的卫星,从地面上看的不动的。由于这种轨道在太空中只有一条,能让卫星准确地进入这条轨道是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3.地球同步卫星(二)把卫星送上同步轨道的运载火箭是“长征3号”。“长征3号”是个三级液体火箭,乘坐它上天的是一个重量为1430公斤的实验通讯卫星。“长征3号”使用的是液氢液氧推进剂,推力大,技术难度也大,加上要发射的又是个同步卫星,入轨精度要求很严。1965年算起,研制期达18年。1984年1月29日“长征3号”的第一次发射并没有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又经过了近三个月的艰苦工作,1984年4月9日11时,第二枚“长征3号”耸立在发射台上,经过8个多小时的紧张准备,19时20分02秒火箭起飞。20分钟后,实验卫星进入转移轨道成功。1984年4月16日27分57秒,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的赤道上空。拼搏不息拼搏不息(二)从1984年起,我国的航天器开始在国外展览会上露面。在日本筑波城的万国博览会(1985年3月9日),在法国巴黎的第36届国际航空与宇宙展览会(1985年5、6月),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实验通讯卫星、“长征3号”运载火箭等航天器模型和航天技术实验的巨幅照片,给国外观众和航天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中华民族航天器史上的主旋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拼搏不息(三)“长征号”又开始了新的长征。“长征1号”运载火箭尾部披挂上了四个助推器,成了“长征1号E”,可以把8吨的卫星送入低轨。“长征3号”经过改进成了“长征3号A”,可以把2.5吨重的同步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不仅如此,还发展出了“长征4号”,它于1988年9月7日清晨把“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轨道,结束了我国靠外国卫星预报天气的历史。此外,近几年投入使用的“长征2号E”等新型火箭代表了当代火箭技术的新水平,令世界航天届刮目相看。更加辉煌更加辉煌(二)1985年10月,我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的“长征号”系列运载火箭已进入成熟阶段,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世界各国的卫星发射业务。就在此后的一段时间,美、法两国的航天发射接连失败,而“长征号”系列运载火箭却相继把一颗又一颗卫星送入了太空。于是,国外用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转向“长征号”系列运载火箭。他们认为,在中国发射卫星经济实惠,保险系数高。更加辉煌(三)1987年8月,我国成功地把法国马特拉公司的搭载装置送上了太空;1988年8月,又使前联邦德国宇航公司的搭载任务圆满完成。1990年4月,亚洲通讯卫星公司的“亚洲1号”通讯卫星被“长征3号”火箭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同年7月,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乘坐“长征2号E”遨游太空。1992年下半年,我国相继将澳大利亚的两颗美制通讯卫星和瑞典的一颗科学试验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长征号”系列运载火箭真正走进了国际商务市场,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结束语中国的航天事业已有了30多年的历史,在这30多年的航天长征中,成绩是巨大的,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这数十年是“为祖国艰苦奋斗、拼搏不息”的几十年。这种拼搏仍然在继续。万里连营布阵,冲天烈火彤彤。莫问巡天几回转,好去乘风傲苍穹。运筹任从容。玉宇明灯高挂,金丝细雨飞虹。玉帝躬身仙子舞,正是人间日瞳瞳。华夏沐春风。
本文标题:48中国航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3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