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间传统食俗四川烹专烹饪技术系李想概况食俗:又称食风、食尚、食性或食规,系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这种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常反复出现的群体性的饮食行为方式,既是一个国家悠久、普遍的历史文化传承,又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社会审美标准,还是一个地区言行、心理上的日常生活惯则。食俗分类在民俗学中,食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即经济民俗)的范畴,是诸多民俗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活跃、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食俗又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食俗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居家饮膳食俗人生礼仪食俗饮食市场食俗省区乡土食俗食俗形成的原因一、经济原因: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政治原因:食俗经常受到政治形式的支配,尤其是执政当权者的好恶与施政方针,往往会左右民间食俗风尚的兴衰。三、地缘与气候的原因:地理条件、气候差异和农业生产布局的不同,往往造成食性上的区别。四、宗教和民族的原因:不少食俗是从原始信仰或现代宗教的某些教义、仪式演变而来。五、语言文字的原因:食俗世代传承的媒介,还是民族事象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食俗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功能:我们可以记录、认识、研究社会发展史,继承和发扬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二、教育功能:传授生产技能与生活知识,帮助后代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还可以进行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三、娱乐功能:表现了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洋溢着活泼欢快的情调,从中可获取乐趣。课程特点与研究方法饮食民俗学是研究各种食俗事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有“历史之学”、“文化之学”、“百科之学”的美称。它是饮食文化学和民俗学的分支,具有边缘科学与综合科学的属性,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美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史等众多领域,并以菜点生产和消费规律中的民俗特征做为重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调节与规范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在饮食生活上的相互关系及行为准则:可以建立食俗理论,强化宣传食俗知识,发展烹饪技术,培养烹饪人才;可以改革宴席,提高服务质量,促进饮食市场繁荣,加大改革的力度;可以科学地指导与调整国民的膳食结构,使我国人民的饮食逐步达到民族化、地域化、季节化、风味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新水准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法;二、历史研究法;三、比较研究法。第一讲年节文化食俗四川烹专李想概况年节文化食俗又称节庆食俗。是指年节期间具有文化色彩的节庆食品和饮食风尚。它涵盖面大,类型众多。分类:1、以时代分:传统节庆食俗和现代节庆食俗;2、以民族划分的有汉族节庆食俗和少数民族节庆食俗;3、以季节划分的有春令、夏令、秋令、冬令节庆食俗;4、以性质划分为历法推定食俗、农事调适食俗、宗教起源食俗、祖灵祭祀食俗、历史纪念食俗、民族传说食俗、社交娱乐食俗。年节食俗的内容有固定的庆贺时间,有特定的主题与活动方式,有较多人群参加、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年节文化是围绕年节产生的复杂社群文化现象,包括节日期间的信仰、心理、传说、礼仪、游艺、习俗、物质、社会控制与调试之类。如年节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年节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特殊节日的文化背景,相关的祭祀、纪念、庆贺、社交、游乐、休整活动;以及典故、信仰、食风与禁忌等,都是它的体现。年节文化食俗形成的原因一、农事活动的调适。古时年节的划定,多以一个完整的农事活动为周期,春种、夏作、秋收、冬藏,显示出极强的节奏感。二、祭祀典礼的传承。三、宗教活动的熏染。四、神话传说的积淀。五、对英雄人物的纪念。六、社交游乐的需要。年节食俗的特征1、源远流长2、严格遵守历法和其他方面的规定。3、波及面宽,参与者多,动机与方式完全不一样,祖辈相传,子孙承袭。4、具有多样性。5、传说、日期与食品是年节文化食俗的三大组成要素。春令节庆食俗四川烹专李想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来历: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更名为春节。传说:关于年的传说.春节食品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交子/扁食/偏食/煮饽饽/馄饨/角角)年糕: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汤圆:取团团圆圆、甜蜜美满之意。鸡鱼:团年饭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春节食品春节习俗1、守岁:春节最重要的习俗。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全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2、接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初一一过最重要的活动便是接财神。关于财神民间有正财神、偏财神、文财神、武财神的说法。春节习俗3、贴窗花:民间十分普及的剪纸艺术,新春佳节,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深受百姓的喜爱。4、拜年:向长者拜贺新年,叩头施礼,辞旧迎新。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5、放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新年第一件是即燃放爆竹。以辞旧迎新。6、压岁钱:为企求晚辈的平安。7、贴福字:“福气”“福运”“幸福”贴春联、春联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元宵节食俗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人们在这天提灯笼、猜灯迷、吃元宵。元宵这种节日食品现已被发扬广大,各种各样的汤圆和元宵走入市场,人们在任何时候均可吃到象征团圆、美满、甜蜜的元宵。各地元宵成都赖汤圆四川心肺汤圆长沙姐妹汤圆上海擂沙汤圆宁波猪油汤圆苏州五色汤圆山东芝麻枣泥汤圆广东四式汤圆重庆的山城小汤圆元宵节传说一、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二、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三、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元宵节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道教教规:该教分别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元、中元、下元三元,隆重举行祭祀活动。宫女传说:汉武帝时期宫女与元宵节。元宵节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寒食节寒食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寒食节的典故: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子推,实行禁火冷食。节日食品:青团子、馓子,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节时还有食鸡蛋、清明螺、欢喜团、枣糕、夹心饼、清明粽等习惯。寒食节典故《辞源》、《辞海》“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昭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夏令传统节日食俗讲课教师:李想浴佛节“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为庆祝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而设立的。佛敎传说,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的出生日,这一天,当释迦牟尼出生时,有9条龙口喷香雨,洗浴佛身,故亦称此日为浴佛节。是日清晨,佛教徒在各殿堂焚香张彩,然后聚集在大雄宝殿内举行诵经法会(又叫灌佛会)。诵经法会开始,先由佛教徒诵经,接着由大师捧出释迦牟的化身--一尊小玉佛,再由住持按照释迦牟降生时有双龙分别吐温水和凉水为之沐浴的故事,仿龙吐水为小玉佛沐浴,并用预先以各种名香浸得之香水为小玉佛灌顶。礼毕,佛教徒便用剩余的香水浇灌各种花卉。浴佛节前一两日,各地的善男信女便纷纷前来,他们等待着四月这一吉日参谒浴佛,以祈求佛的庇佑和结善果。今天为澳门法定的公休日,全体市民放假一天欢渡“浴佛节”。澳门过浴佛节,除了佛敎团体举行法会外,一些非宗敎的民间社团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食品端午习俗端午习俗端午来历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源于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传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本文标题:中国民间传统食俗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4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