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1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1二、人均超过GDP3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三、人均超过GDP5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四、人均超过GDP10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7五、人均GDP处于不同阶段时在消费及投资方向的不同特征........................10六、“中等收入陷阱”面前韩国巴西的不同选择..................................14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由以下两种判断标准:(一)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20世界7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2007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低于905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906美元至359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596至1111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111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3000到10000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按照1989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为6000美元。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这一门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2007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11116美元。(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表1)。2表1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人均GDP)工业化起始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人均GDP(1970年美元)140-280280-560560-11201120-21002100以上人均GDP(1996年美元)620-12401240-24802480-49604960-93009300以上人均GDP(2007年美元)748-14951495-29902990-59815981-1121411214以上注: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9)》公布的物价指数变动情况,2007年美元与1970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34,由此,对应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发生变化。二、人均超过GDP3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跨越。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经济发展轨迹来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1.发展方向特点:面临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存在较大变数。处理得当,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均GDP的更高突破;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徘徊不前,甚至倒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相近的时期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这道“分水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成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很快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而处于大致相同起跑线上的拉美国家,由于实施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本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增长方式难以向集约化过渡,导致农业衰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失业剧增,经济发展艰难,有的国家,如巴西甚至出现倒退,直到本世纪初人均GDP仍徘徊在2000至3000美元之间。2.产业结构特点: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配第—克拉克定律”,以及钱纳里、库兹涅茨的研究,都阐述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呈明显下降趋势,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的规律。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重工业的比重逐步提升;从整体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将逐渐取代第二产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之前,经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由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表2)。3表2:世界及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年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1994年美元计算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间美国1910年32412750年代1950年1331571960年931631970年430661980年429671992年32473日本1920年34.026.739.360年代中、后期1960年14.936.348.81970年6.141.852.11980年3.637.658.81998年2.034.063.9香港1960年4396260年代末、70年代初1965年240581970年236621983年130691988年029701994年018823.发展动力变化: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可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大动力。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发达经济体逐渐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前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由以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4.企业格局变化: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企业实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工业化初级阶段,广大中小企业是产业的重要支柱力量。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跨国公司或企业迅速崛起壮大,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带动人均GDP迅速向更高阶段跨越。例如,从1965年到1980年,美国年营业收入在5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比重从2.4%上升到5.4%;4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超大型公司从0.13万个上升到0.61万个,增长了3.69倍;资产排名前100名公司的资产集中度达到46.7%。5.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中产阶层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体发生的一个直观明显的变化就是中产阶层迅速扩大。在现代发达国家中,中产阶层人数众多,如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中产阶层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中产阶层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具有强劲的购买力,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同时,中产阶层的形成,是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产阶层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人均GDP向更高阶段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人均超过GDP5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更加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在社会经济特征比较中,将亚洲的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欧洲的西班牙和近期跨入5000美元的美洲巴西、墨西哥进行参照比较。从这些国家与地区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迈进时,社会经济发展有许多共性的经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第一,产业、就业、城乡结构的现代转型。韩国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社会流动加快,乡村人口急剧下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1962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7%,到1992年减少为14%。韩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28.5%上升到1987年的68.7%,1995年更是上升到了81.3%。中国台湾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再度转型,由新兴工业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纺工业向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化工业升级的同时,服务业比重逐年扩大,日益成为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支柱产业。1988年人均GDP5000美元时服务业首次超过一半(50.13%),且持续成长。服务业呈现质变,由蓝领阶级为主的服务转变为信息服务。第二,中产阶层快速崛起。在顺利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跨越的韩国、西班牙及中国台湾地区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层。韩国新中产阶级由1970年的14.2%增加到1980年的17.72%和1990年的26.1%。中国台湾地区在19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下层阶级人口也迅速减少,现代职业阶层和新中产阶级快速增加,农村独立经营的个体农民和农村下层阶级人口减少,分别由1970年的28.0%和16.7%下降到1980年的23.3%和8.1%。城市中的下层阶级的比例也在下降,由1970年的8.0%下降到1980年的5.9%。新中产阶级由1970年的14.2%增加到1980年的17.7%和1990年的26.1%。第三,高度重视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相关国家与地区都非常重视社会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制度建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本刊资料韩国1989年实现了全民医保。实现全民医保后,公共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稳步增长,覆盖率从1989年的90.39%上升到2007年的98.69%(其余5人口由医疗救助提供保障)。目前,韩国政府正在要建立具有韩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韩国式福利经济模式”构想,主要就是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的均衡,搞好基本收入、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居住4项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基本保障,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建立“家庭般的社会”。1995年中国台湾地区的全民健保制度全面实施,1999年的覆盖率达到95.46%。中国台湾地区的各项社会保险均由政府(劳工保险是劳保局)直接掌管,而且法律规定保险制度的最终财政责任也在政府。墨西哥在1943年就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995年制定、并在1997年实施了新的社会保障法,2003年针对农民和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制定了社会医疗救助法。第四,重视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分别于1976年、1977年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并没有出现学界所说的倒U型状况,其基尼系数都处在比较合理的0.35以下的水平。其中中国台湾地区的情况特别突出。从20
本文标题: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4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