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考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考点细化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第1集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1928到1953年间,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都趋于停滞。到1953年,谷类、肉类等基本农畜产品仍低于沙俄时期的1913年水平。——《苏联国民经济》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第7集苏共的领导集团》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1971)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经济政治:农业:工业:1、内容:试图改变……扩大……削减……提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平反冤假错案2、评价: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三: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地区[农业改革的评价]找准了突破口,改革初期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但因未结合国情(冒进思想),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瞎指挥),加上恶劣气候,再度出现危机。材料一: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政治改革的评价]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经济政治:农业:工业:1、内容:试图改变……扩大……削减……提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2、评价:积极:消极:冲击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接雕琢而成,代表了他充满争议、毁誉参半的一生。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1906-1982)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第7集苏共的领导集团》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012345678961-6566-7071-7576-801982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基建投资前期增长原因:后期缓慢原因: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放在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材料三: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材料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前期增长原因:后期缓慢原因: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放在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第7集苏共的领导集团》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1931—)经济:政治:1、内容: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加速发展战略”改变指导思想:改变党的地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2、后果:1990年2月,在向苏共中央全会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经济:政治:1、内容: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加速发展战略”改变指导思想:改变党的地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2、后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1991)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时才最后说出:“我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完成了。”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时从大学时代开始对社会主义开始怀疑的,并认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材料一: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中央编译出版社《世纪末的思考》材料二: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1999:不战而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根本外因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改革指导思想改革内容结果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局部调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针对体制弊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赫侧重农业勃侧重重工业侧重于政治改革赫成效甚微,勃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导致苏联的解体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本文标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5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