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解读科幻小说传世为您整理科幻小说从19世纪起逐渐流行,其发展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大发展,人们迫切想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很多东西是人们无法达到获得的,于是一些科幻小说家在已有的天文地理知识条件下,运用合理的想象和杜撰,对登月和潜海等进行意识中的探险,这些科幻小说不但启发了人们探索新世界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下面我将对科幻小说的形式特点等进行解读,解开他的神秘面纱谈起科幻小说不得不提起一个科幻小说大家,他就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于勒·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他,大学时代曾攻读法律,但是对天文地理知识有着极大的热情,阅读了大量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并自学数学、物理等,这为他成为科幻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幻与神话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与科幻的出现神话并非作为单纯的文学艺术而出现,它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依的关系。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人类氏族社会,其最早大约出现在五千至一万年前,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出于相当蒙昧的阶段,往往只能借助于想象去解释大自然的现象。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许多自然现象以及宇宙中的奥秘得到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人们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日益重视对社会的憧憬也日益浓厚。在这种背景下,以凡尔纳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便大量产生。科幻——给现实插上理想的翅膀科幻小说的写作,往往就是根植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它运用大量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知识,再加上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但根本还是作者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正如1895,凡尔纳在回答访问者时说:“至于我描述的准确,都来自我写作之前。”科幻小说的定义出现“科幻小说”(sciencefiction)原本是外来词,由西方传入我国;最初被译为“科学小说”,后来演变为“科幻小说”。其实,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说”一词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广泛流行。它最初出现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编的《科学奇异故事》杂志第一期,虽然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尔逊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对一种类似科幻小说的文学类型进行过界定,不过对“科幻小说”真正比较一致的看法,却是专登科幻小说的流行杂志确立以后的事情。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在1634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遗憾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科幻初始阶段的科幻大家凡尔纳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世界主人》等。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体现者。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像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虽然凡尔纳笔下的人物大都没有鲜活的个性,但他描述的故事大都精彩绝伦,流传很广,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他是工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根斯巴克从很早就开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1)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军人出身。1939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星球兽》、《双星》、《星船伞兵》、《异乡异客》、《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等。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触写故事。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悬念不断。他可以用大量俚语和民间格言来为作品增加魅力(2)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智慧高于人类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3)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5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其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我、机器人》、《钢窟》、《裸日》、《奇妙的航程》等。他是商业化写作的代表。创作的作品涉及科幻、科普、文学、历史等众多方面,数量巨大。他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并且喜好推理。他把推理小说与机器人题材结合在一起,形成机器人系列故事。他也是开拓科幻题材的高手。新浪潮时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出任英国《新世界》杂志主编。他一上台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自然科学当成主要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它不再像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运动。这场运动后传入美国,并极大地改变了科幻小说的地位这一时期小说的特点有刻意求新、强调意象性、隐喻性和心理性、嘲弄或悲观情调等特点“塞伯朋克”时代“新浪潮”科幻小说在国际科幻小说界引起的强烈震动是无法形容的,但即使在它发展之初,就有不少人反对。这种反对集中在“新浪潮”作家们的主要努力——将科幻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上面。批评家认为,当一个文学样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时,它的本身其实已经走向死亡。因此,在“新浪潮”发展的后期,一批勇敢的年轻作家们终于站出来,用自己的激进作品寻求科幻小说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塞伯朋克运动”。这一时期小说的特点有“新浪潮”回归、引入现代高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反传统性、反对标签化和不结盟的文学立场等特点。科幻在中国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只可惜鲁迅先生自己并没有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作品流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徐念慈翻译了美国的西蒙钮加武创作的《黑行星》,之后又参与审校了另外八部类似作品。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创的一部随笔性质的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螺》共收录了三篇科幻小说,其余两篇是包笑天从日文本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这两篇文章都是谈话体小说,“谭”通“谈”,原作者不详)。在这篇文章中,徐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纵横于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间,并将诸如“卫星”、“磁极”、“离心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乃至“造人术”、“脑电”、“循环系统”科幻在当今步入九十年代后期,一些出版社开始进入科幻市场,如福建少儿出版社、新华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内蒙古远方出版社等。使中国科幻又一次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本文标题:解读科幻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5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