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灯下漫笔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2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写作于1925年。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生字嗜好shì勒令lè给与jǐyǔ编纂zuǎn数见不鲜xiān灾殃yāng磕头kē词语解释: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数见不鲜:shuòjiànbùxiān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厘定:整理制定。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四、整体感知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3⑵明确思路(课后练习题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第二部分(5—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这部分中,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第三部分(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现实(1~4)-→历史(5~11)-→现实(12~14)一、分析“引子”(1~4)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民国二三年,主要使用银元,但有弊端,不便于携带,→钞票。时局不稳,政治决定经济,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4为。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最平凡、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明确:开始兑换--乐意(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国家银行发行了钞票,开始实行,银元兑换钞票,接受状态)↓停止兑现--不甘心(风云突变,由于政治上,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国库亏空,银行突然停止兑换)↓(纸——银)折换现银--非常高兴(渐渐有了地下黑市,原本是一大损失,人们却沾沾自喜)例如原来10元变成了6块半这里面写的全是作者自己及普通百姓,也算是幽默的自嘲,这也是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结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作为货币,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银元,都十分的累赘不便携带。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文章从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写起,谈兑换钞票之事以引起读者兴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5引出沉重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二、分析“观点”㈠析“中国历史”1.为了论证“奴隶”和“人”之间得联系,作者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比喻?理解:“暴力”指的是一种政权,解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先极力的压制,再稍微放松一下,先不及牛马,再给予“略等于牛马”——心悦诚服2.第六段“只要一翻。。。。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指的是什么?.哪种政策?前段的那句话:“将人不当人……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了”(先压迫,再给一点点甜头,其实这都是自己原本应得的,受到了迫害却还万分欢喜)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沿袭了几千年的惯用伎俩,承接第五段,继续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忍与狡猾。3.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否正到过做人的价格?4.第7段中“….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数见不鲜”什么意思?“下于”也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5.将中国历史大致分成了几种时代?6.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明确: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6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7.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百姓心里面希望什么?第几段有表明?8.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思想(希望给别人当奴隶)希望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有人制定规则怎样当奴隶,却万胜胪欢。9.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通过老百姓的祈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状况是怎样的?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的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第八段结尾和第九段,而且制定了(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即使这样百姓们的心情还是怎样的?“万胜胪欢”所谓的“天下太平”这就是国民的奴性问题,受到压迫反而欣喜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7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㈡析“国民性”前面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鲁迅给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百姓)的奴役,但无非是“奴隶”,其强调的实际意义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奴隶时代”,区别仅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始终是奴隶”并没有改变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三、析“现实”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⒊小结本篇文章写于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老百姓受到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帝国主义的蹂躏——孟子“乱世”四、归纳艺术特色8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五、全文总结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教学后记:
本文标题:灯下漫笔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5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