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图灵的生平简介--图灵1912年生于英国伦敦,1954年死于英国的曼彻斯特,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计算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也就是图灵机的概念,对于人工智能,它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图灵测试,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他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他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现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在中学时,他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就已经显示出来,这种才能仅仅限于非文科的学科上,他的导师希望这位聪明的孩子也能够在历史和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是都没有太大的建树。少年图灵感兴趣的是数学等学科。在加拿大他开始了他的职业数学生涯,在大学期间这位学生似乎对前人现成的理论并不感兴趣,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来一次。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正是在那里,他制造出了以后称之为图灵机的东西。图灵机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原型,这台机器可以读入一系列的零和一,这些数字代表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步骤,按这个步骤走下去,就可以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即使在5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的计算机还只能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不是通用的,而图灵机从理论上却是通用机。在图灵看来,这台机器只用保留一些最简单的指令,一个复杂的工作只用把它分解为这几个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了,在当时他能够具有这样的思想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他相信有一个算法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困难的部分则是如何确定最简单的指令集,怎么样的指令集才是最少的,而且又能顶用,还有一个难点是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这些指令的问题。二战时,图灵在英国通信部工作,他运用他的专业技能破译德国密码,这在当时十分不容易,因为德国人开发出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称为Enigma,它能够定期将密码改变,让破译者根本摸不到头绪。在通信部工作的时候,图灵和同事们一起使用一台称为COLOSSUS的设备破译德国的密码,COLOSSUS干得相当不错,COLOSSUS虽然是用马达和金属做的,与现在的数字式计算机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它是现代计算机重要的一步。二战后,图灵需要找一种放松自己的方法,于是他选择了长跑,他选择的一般都是他善长的。下图就是Enigma的照片。此后图灵在国家物理学实验室(NPL)工作,并继续为数字式计算机努力,在那里人发明了自动计算机(AutomaticComputingEngine,ACE),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探索计算机与自然的关系。他写了一篇名为《智能机》的文章于1969发表,这时便开始有了人工智能的雏形。图灵相信机器可以模拟人的智力,他也深知让人们接受这一想法的困难,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的大脑是不可能用机器模仿的。而在图灵认为,这样的机器一定是存在的。图灵经常和其它科学家发生争论,争论的问题就是机器实现人类智能的问题,在今天我们看来这没有什么,但是在当时这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他经常问他的同事,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计算机不能回答的问题,当时计算机处理多选问题已经可以了,可是对于文章的处理还根本不可能,但今天的发展证明了图灵的远见,今天的计算机已经可以读写一些简单的文章了。图灵相信如果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就可以做出一台可以思考的机器,它于1950写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测试是让人类考官通过键盘向一个人和一个机器发问,这个考官不知道他现在问的是人还是机器。如果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提问以后,这位人类考官不能确定谁是人谁是机器,那这个机器就有智力了。这个测试在我们想起来十分简单,可是伟大的思想就源于这种简单的事物之中。现在已经有软件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子测试,软件这个人类智慧的机器反映应该可以解决一些人类智力的问题。在完成ACE之前,图灵离开了NPL,它在曼彻斯特大学开发曼彻斯特自动计算机(ManchesterAutomaticDigitalMachine,MADAM)。他相信在2000年前一定可以制造出可以模拟人类智力的机器,图灵开始创立算法,并使用MADAM继续他的工作。图灵对生物也十分感兴趣,他希望了解生物的各个器官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他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觉得生物的发展与进化没什么关系。对于生物学,他也用它钟爱的数学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他进行计算机的研究有促进作用。它把生物的变化也看做是一种程序,也就是图灵机的基本概念,按程序进行。最后,这位伟大的计算机先驱于1954年6月7日去世,他终生未娶。图灵英年早逝。在他4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创造力是丰富多彩的,他是天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理论专家。他24岁提出图灵机理论,31岁参与COLOSSUS的研制,33岁设想仿真系统,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38岁设计图灵测验。这一朵朵灵感浪花无不闪耀着他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预见性。阿兰·图灵本人,被人们推崇为人工智能之父,在计算机业十倍速变化的历史画卷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惊世才华和盛年夭折,也给他的个人生活涂上了谜一样的传奇色彩。1936年,年仅24岁的英国人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论应用于决定问题的可计算数字》一文,提出思考实验原理计算机概念。图灵把人在计算时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动作,与人的计算类似,机器需要:(1)存储器,用于贮存计算结果;(2)一种语言,表示运算和数字;(3)扫描;(4)计算意向,即在计算过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么;(5)执行下一步计算。具体到一步计算,则分成:(1)改变数字可符号;(2)扫描区改变,如往左进位和往右添位等;(3)改变计算意向等。图灵还采用了二进位制。这样,他就把人的工作机械化了。这种理想中的机器被称为图灵机。图灵机是一种抽象计算模型,用来精确定义可计算函数。图灵机由一个控制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带子和一个在带子上左右移动的读写头组成。这个概念如此简单的机器,理论上却可以计算任何直观可计算函数。图灵在设计了上述模型后提出,凡可计算的函数都可用这样的机器来实现,这就是著名的图灵论题。现在图灵论题已被当成公理一样在使用着,它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数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都被证明是和图灵机等价的。1945年,图灵到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开始设计自动计算机。1950年,图灵发表了题为《计算机能思考吗?》的论文,给人工智能下了一个定义,而且论证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1951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图)图灵提出计算机概念而闻名于世阿兰-图灵(AlanTuring,也被译作阿兰-图林)生平简介(部分资料参考自AndrewHodges所著的图灵传记AlanTuring:theEnigma):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31年-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学习。1932年-1935年,主要研究量子力学、概率论和逻辑学。1935年,年仅23岁的图灵,被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1936年,主要研究可计算理论,并提出图灵机的构想。1936年-1938年,主要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数论等领域。1938年英国现代计算机的起步是从德国的密码电报机——Enigma(谜)开始的,而解开这个谜的,正是阿兰·图灵,一个可与美国的冯·诺伊曼相媲美的电脑天才。在他短暂的生涯中,图灵在量子力学、数理逻辑、生物学、化学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晚年还开创了一门新学科——非线性力学。图灵英年早逝。在他4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创造力是丰富多彩的,他是天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理论专家。他24岁提出图灵机理论,31岁参与COLOSSUS的研制,33岁设想仿真系统,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38岁设计图灵测验。这一朵朵灵感浪花无不闪耀着他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预见性。阿兰·图灵本人,被人们推崇为人工智能之父,在计算机业十倍速变化的历史画卷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惊世才华和盛年夭折,也给他的个人生活涂上了谜一样的传奇色彩。图灵一生的际遇并未与他的贡献成正比。除了有皇家学会院士的头衔外,图灵没有在学术的权力核心逗留过,更没有交往过多少学术权贵。虽然在他1954年服毒自杀后,他的成就获得了肯定,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也从1966年起设立图灵奖,这枚奖章就像诺贝尔奖一样,为计算科学的获奖者带来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人们对图灵生活的了解一直十分匮乏,而且充满了偏见和误解。图灵在个人生活方式上与众不同:他是一个同性恋者。当时,人们对同性恋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宽容。在1948年,图灵就由于同性恋倾向,离开了当时属于高度保密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图灵的母亲在儿子不幸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写下零星的传记材料,才使后人初步认识了这位怪才的成长历程。直到1983年,一位牛津数学家安德鲁·哈吉斯(AndrewHodges),替他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传记《阿兰·图灵:谜》(AlanTuring:TheEnigma),全世界的民众才对他有较全面的认识。哈吉斯不但拥有足够的数学知识,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述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同时在人物内心和社会图景的把握方面,也不失敏锐的洞察力。小时候的图灵生性活泼好动,很早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据他母亲回忆,3岁时,小图灵就进行了他的首次实验,尝试把一个玩具木头人的小胳膊、小腿掰下来栽到花园里,等待长出更多的木头人。到了8岁,他开始尝试写一部科学著作,题目为《关于一种显微镜》。图灵曾说:我似乎总想从最普通的东西中弄出些名堂。他的老师认为:图灵的思维可以像袋鼠一样进行跳跃。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机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计算函数。这一理论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图灵机更在电脑史上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正当图灵的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时,战争爆发了,他被派往布雷契莱庄园承担超级机密研究。当时的布雷契莱庄园是一所政府密码学校,即战时的英国情报破译中心。在这座幽静的维多利亚式建筑里,表面上鸟语花香、人迹罕见,其实每天都有12000多名志愿者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截获、整理、破译德国的军事情报,有些结果甚至直达丘吉尔首相本人手中。在这里,图灵被人们称为教授,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1950年,图灵又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同时还担任这所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一顶桂冠——人工智能之父。以这本书为蓝图的舞台剧破解密码(BreakingtheCode),于1986年至1988年在英美两地上演时,引起了轰动,深受人们喜爱。《美丽心灵》的作者SylviaNasar对本书如此评价说:这是我读过的最精妙的科学传记之一:富有权威性,一流的研究水平,深刻的同情心和美丽的叙述。当然,与所有传记作家一样,哈吉斯也承认:他(图灵)内在的密码永远难以破解,图灵永远是个谜。计算机科学发展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这门科学已经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到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和绝大部分人的工作与生活的时候,人们理应衷心的感谢象图灵这样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正是归功于图灵、冯-诺伊曼等人的才智和辛勤工作,让人们更早的享受到了电脑技术的神奇和效率。可以这么说,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计算机科学界的重大进步,离不开图灵等人的理论奠基作用和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图灵是当之无愧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林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林。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
本文标题:图灵的生平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6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