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一剪梅(李清照)-实用课件精讲
一剪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知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内容多为悠闲生活,闺情相思,词风明快妍丽;代表作有《如梦令》、《一剪梅》等;•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代表作《声声慢》。李清照(1084-1155)写作背景•古代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结婚之后难得长期和谐。李清照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近乎完美,这有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作为证。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深情吟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词眼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明确: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字、满月、西楼、落花、流水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视觉嗅觉触觉客观环境:荷花凋谢,荷香惨淡,点明时节,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渲染凄凉的氛围;主观感受:心中凄凉,亦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客观环境:借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主观感受:含有“人去席冷”的寂寞冷清之意。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独:独自一人,孤独寂寞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兰舟:离愁别绪的载体。如: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象征思念。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回雁——鸿雁传书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月满——明月千里寄相思(反衬、乐景写哀情)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明月自满,人却未圆。上阕侧重写闺中独居生活,夏末秋初,易安欲泛舟解愁,却见残荷雁字,月满西楼,心中倍加愁闷。寂寞相思苦,可知一二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赏析花漂水流韶光易逝,青春难再物之无情,愁更难解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花落水流之景+两个“自”→更添凄凉凄凉伤感无奈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特的构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自己推想到对方。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作者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就不单单是哀愁了,而是“甜蜜的哀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足见两心相印。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情之深、愁之重!1、这句是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却——“”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不可见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遐想。“上——下——”: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小结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人越是想要纾解这份相思的愁苦,就越深陷其中,但词人自知与夫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份愁语总带着几分甜蜜,语浅情深,令人动容。人物形象•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抒发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总结•《一剪梅》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练习•1.对李清照的《一剪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C.“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岁月流逝,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由外到内,此消彼长,表现出内心难消的愁绪。•1.对李清照的《一剪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C.“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岁月流逝,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由外到内,此消彼长,表现出内心难消的愁绪。•答案C•2.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写“红藕香残”,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写枕卧席子而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2.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写“红藕香残”,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写枕卧席子而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答案B•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答案A•4.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4.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答案C作业:•背诵本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愁”的诗句?整理收集并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标题:一剪梅(李清照)-实用课件精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7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