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银行学 第三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1.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合。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2.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什么是信用债、usury、高利贷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存在借借贷贷的信用关系。对于借贷行为,在我国的古代称为“债”,在西方称为usury。“高利贷”是usury的译文,把usury译为高利贷,已是定型的译法。中国的高利贷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城乡,高利贷是广泛存在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高利贷采取一律废除的方针。土地改革后提出了借贷自由、利息由双方议定、政府不加干涉的政策。当前的“民间借贷”1.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2.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免;蔑视、谴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单禁止必将是禁而不止。3.应取的对策。“信用经济”现代经济可以称为“信用经济”。理由是债权(claim)债务(debt,debtobligation,indebtedness)关系无所不在,相互交织,形成网络,覆盖着整个经济生活。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任何货币的盈余或货币的赤字,都同时意味着相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盈余单位往往不仅拥有债权,也同时负有债务,盈余是债权债务抵消后的净债权。赤字单位往往在负有债务的同时也拥有债权,只不过债权小于债务。信用关系中的个人就中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居民的货币盈余主要表现在手持现金、银行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家债券与基金、股票等几个方面。仅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对比,就可看出个人在货币资金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对个人收支的研究,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研究个人如何分配其可支配的货币收入:消费是多是少,这关系市场供需对比的状况;消费后的剩余是储蓄(经济学意义的储蓄),储蓄要转化为投资,从而储蓄是多是少,关系投资的态势,关系经济发展的态势。可支配货币收入及其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可支配货币收入及其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储蓄可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以实物资产形态存在,一是以货币、票据、股票等形态存在。诸如货币、票据、股票等等,后面将要指出,它们统称为金融资产。从诸多视角看出的收入与消费从而与储蓄的相关关系,归纳起来不外两点:一是消费,从而储蓄,受制约于收入;二是这一制约关系的内容极其丰富、多样,不应简单视之。•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既是巨大的货币资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资金供给者。•政府的货币收支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收支。或是收大于支,形成财政结余;或是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信用关系中的企业和政府•个人、企业、政府和有经济联系的国外各单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成的。(比如,上述各单位,有盈余,存入银行;有赤字,从银行贷款等等。)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联系形式;与交易相伴而生的商业信用,必然是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加速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局限性有两方面:一方面,这种信用形式存在于工商企业之间,所以它的规模大小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其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其具有严格的方向性。银行信用(1)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2)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指以国家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国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国家的内债。国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1.现代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放在现代经济背景上考察,消费信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促成虚假繁荣。•3.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没有消费信用。消费信用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 第三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8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