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银行学第11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页/共21页第十一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2页/共21页第一节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3页/共21页1.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2)现代的信用货币:a.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硬币的发行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信用货币;b.银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种种不同的名称);c.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生活中,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存款与银行券,它们之间时时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这些现象说明,必须把它们视为同质的货币才符合实际。d.所有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IMF概称之为“存款货币”。e.今天的货币形态极其多样,很难一一列举,而且变化迅速。但无论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是信用货币。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4页/共21页2.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现代经济生活,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由债权债务关系联结在一起,并在债权债务的网络中进行运作。所以,用信用的支付工具实现债权债务的消长和转移势所必然。3.债权债务文书是货币的载体债权债务,绝大部分是以一定的文书形式来体现并具备由法律规范的确定形式,如票据、银行券、各种存款、贷款、各种公债、公司债等。其中,很容易当作债权债务转移工具的规范文书,特别是银行信用文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代替贵金属流通的理想货币形态。4.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最终取代金属货币的是信用货币。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单靠贵金属作为货币,无法满足对货币的需求。国家凭借其政治强力发行用纸(也曾有用布帛等材料)印制的钞票——纸币,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5页/共21页第二节存款货币的创造1.现代银行功能——创造存款货币(1)银行,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由于银行券的发行权已集中于中央银行,所以,现代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创造存款货币。2.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在支票存款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如下特点的经济行为:⑴客户把铸币存入银行之后,并不一定再把铸币全数提出;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客户也通常是要求把贷给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户。当他们的存款账户上存有款项时,既可在提取铸币,又可开出支票履行支付义务。⑵取得支票,往往并不提取铸币,而是委托往来银行代收并把收来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户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6页/共21页⑶各个银行,由于自己的客户开出支票,因而应该付出款项,同时由于自己客户交来支票委托收款,因而有应该收入的款项。应付款、应收款的金额很大,但两者的差额通常却较小。⑷各个银行保存铸币的需要归结为二:一是客户从存款中提取铸币;二是结清支票结算中应收应付的差额。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银行认识到:铸币的需要,相对于存款额来说,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关系相对稳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铸币库存即可应付顾客对于铸币的需要。3.在这样的特征经济行为之下,出现如下过程:⑴设A银行吸收到客户存入10000元铸币;根据经验,保存相当于存款额20%的铸币即足以应付日常提取铸币需要。那么,A银行即可把8000元铸币贷给乙。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7页/共21页⑵乙将8000元铸币支付给丙,丙把铸币存入自己的往来银行B,按照同样的考虑,B银行留下20%的铸币即1600元,其余6400元铸币贷给客户丁。这时,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8页/共21页⑶如此类推,从银行A开始至银行B,银行C,…,银行N,持续地存款贷款,贷款存款,则产生这样的结果: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9页/共21页从先后顺序来说,10000元是最初的存款,40000元是由于有了最初的存款才产生的。因此,把最初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把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5)这里有:⑴原始存款R、⑵贷款总额L、⑶经过派生后的存款总额(包括原始存款)D、⑷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r,这四者的关系可表示:(6)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出现了派生存款,其核心意义即在于存款货币的创造。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原来流通中有10000元铸币为各种支付服务。现在,银行则为经济创造了40000元的存款货币,即为流通服务的货币已增至50000元。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0页/共21页3.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1)现代生活中的现金是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银行券。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要准备一部分银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户提取现金。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作准备存款。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对该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叫法定准备率。“原始存款”?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等等。原理同上,详见P198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1页/共21页(2)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4)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a.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b.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2页/共21页4.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代表;则如下式: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当存款之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创造乘数仍设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再假定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t(T/D)。则有: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3页/共21页当客户总会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如用C代表现金漏损额,用c代表现金漏损率,则c=C/D;C=c·D当设定包括现金的情况下,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为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4页/共21页超过法定要求的准备金,称超额准备金,以E代表。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以e代表。这时,银行的初始准备为:R=D·rd+t·rt·D+c·D+e·D=D(rd+t·rt+c+e)这时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考虑到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分,考虑到现金漏损,考虑到超额准备——则是:派生存款的倍数缩减过程与其倍数创造、扩张过程是相对称的,原理一样。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5页/共21页第三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1.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1)现金进入经济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客户从自己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2)每一个存款货币银行,在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都有现金的不断流入和不断流出。如果现金的提取可以由现金的存入所满足,存款货币银行则不必补充现金。如果存入的现金满足不了提取现金的要求,存款货币银行则必须补充现金。(3)补充的基本途径就是到中央银行从自己的准备存款账户提取;如果银行库存的现金过多,则会及时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4)为了保证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及时地从准备存款账户提取现金,中央银行则必须印制足够的钞票、铸造足够的硬币。(5)中央银行收兑社会公众的金银向流通中投放货和收兑社会公众手中的外汇向流通中投放货币。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6页/共21页2.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1)当存款货币银行总体向中央银行提取的现金多于存入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增长,简称现金发行;当存款货币银行总体向中央银行存入的现金多于提取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减少,则称现金回笼。(2)总的来看,年复一年,现金的发行都是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增长。(3)当现金的增发是必然趋势时,那就意味着存款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账户不断地提取现金,准备存款相应下降;但经济增长,必然也同时要求存款准备增大以支持存款货币有足够的增长。所以,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地得到补充。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7页/共21页3.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1)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2)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⑴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⑵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⑶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3)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⑴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额;⑵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现金。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8页/共21页4.基础货币(1)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是准备存款加库存现金;“漏损”的现金,也即不仅离开中央银行并且也离开存款货币银行的现金,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2)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存款准备”与“流通中货币”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准备货币(reservemoney)”。(3)基础货币的构成常用下式表达:B=R+C式中,B为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所以也通常以符号H代表);R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19页/共21页5.货币乘数(1)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称之为货币乘数。用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则有下式:MS=m·B(2)基础货币中的通货,即处于流通中的现金C,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引起倍数增加的只是存款准备R。因此,基础货币C+R与货币供给量C+D的关系可示意如图: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20页/共21页(3)相应的代数表达式:又可整理为: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第21页/共21页6.C/D或D/C,即C与D的比,称为通货-存款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私人部门行为。R/D或D/R,即R与D的比,称为准备-存款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行为。这两个比率决定乘数的大小,再加上基础货币,即决定货币供给量。而基础货币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中央银行行为。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第11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8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