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革热的预防和护理许彦燕•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以流行病学分类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班蚊)传播。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779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首先记述有关节痛和发热的疾病,Bylon称之为关节热。1780年美国费城以北亦发生本病流行,以后不断有类似记载。直至1869年,本病才由伦敦皇家内科学院定名为登革热。概述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概念是由登革热(Dengue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概述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一百户住户内有伊蚊幼虫孳生的容器数。该指数在5以下,则属于安全范围;如果该指数高于20,则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伊蚊全球流行态势1、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流行。目前主要流行地为拉美、东南亚、西地中海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世界各地主要流行区:巴西发病73万,死亡321例。墨西哥,发病21406,死亡23。洪都拉斯,发病1.46万,死亡16。多米尼加,发病6600,死亡36。哥斯达黎加,发病6521。瓜德罗普岛,发病3.3万,死亡5。马提尼克岛,发病2.6万,死亡13。•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后5日有传染性。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在患者中,以轻型病例为主。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通常登革热在一个地区流行后,将有一段间竭时间,再发生第二次流行。在广东省珠三角,同一地区约间隔7-10年流行一次。传播机制全球登革热流行态势AddyourtitleAddyourtitleAddyourtitleAddyourtitle传染期(发病前1天及后5天)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8-12日后再传染给健康的人指示病例发病日-1051020305-171731二代病例平均发病日登革热流行预防关键二代病例发病日(潜伏期3-15日)登革热传染过程时间图登革热流行过程时间图新个案健康的人新个案+健康的人境外输入个案+时间8~10日3~15日8~10日3~15日蚊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内潜伏期新个案健康的人新个案健康的人蚊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外潜伏期有效预防时间一代病倒二代病例登革热流行过程时间图新个案健康的人新个案+健康的人境外输入个案+时间8~10日3~15日8~10日3~15日蚊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内潜伏期新个案健康的人新个案健康的人蚊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外潜伏期有效预防时间一代病倒二代病例登革热防治总目标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病例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登革热的危害。怎样预防登革热?•目前,尚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一旦发现病例时,除了隔离病人,灭蚊、防蚊是防止登革热流行的关键所在。预防措施•一、消灭蚊虫孳生地。•尽快清除积水,是首要措施。•积水是重要的蚊虫孳生地,要迅速发动每家每户清理室内外积水,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使蚊子无产卵之地。→积水是祸源!•及时报告、就医。•近期应避免前往东南亚国家等高危地区,若近期有到过东南亚国家旅游或出差并出现发烧等症状的,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及时向防疫部门报告。•不幸感染登革病毒后,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隔离治疗,切忌讳疾忌医或抱有侥幸心理,瞒报疫情。症状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登革热另一种表现病情较重,除上述症状外,病者可发生皮肤大片出血、紫癜、鼻衄、呕血、黑便甚至脑出血或各种组织器官出血,这种病人为登革热出血热。更严重者,皮肤冰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这类病人叫做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辅助检查】(一)一般常规检查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辅助检查】•(一)一般常规检查•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二)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三)血清免疫学检查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四)其他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临床表现•1.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3.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4.表浅淋巴结肿大。•5.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日。•6.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7.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8.严重的有多器官大量出血、肝肿大,少数会引起休克。护理诊断•1.知识缺乏•2.体温过高•3.疼痛•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5.营养失调护理措施•1、心理指导,本病发病突然,重型患者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心预后,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并告知本病普遍预后良好等,以消除顾虑,安心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在施行医疗、护理措施时表现沉着、冷静,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2、指导休息与活动早期患者宜卧床休息,恢复期的患者也不宜过早活动,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方可适当活动。••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心率、血压、体温及出血情况等。•4、发热的护理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发生并发症,但可头置冰袋或冰槽,以保护脑细胞,对出血症状明显者应避免酒精擦浴,必要时药物降温,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一般降至38℃时不再采取降温措施。••5、皮肤护理出现淤斑、皮疹时常伴有瘙痒、灼热感,提醒患者勿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湿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不适,避免穿紧身衣。有出血倾向者,静脉穿刺选用小号针头,并选择粗、直静脉,力求一次成功,注射结束后局部按压至少5min。液体外渗时禁止热敷。••6、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易消化吸收的流质、半流饮食,如牛奶、肉汤、鸡汤等,嘱患者多饮水,对腹泻、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潜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可静脉补液。•7、疼痛的护理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加强宣教,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健康宣教•登革热的防控措施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无疫苗,预防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措施如下:•个人防护措施:•1.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注意个人卫生。•2.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3.不在树林、草丛及水潭逗留。•4.在平时多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6.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7.当自己出现登革热的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环境控制措施:•1.清除蚊子滋生的容器、水潭、树穴、轮胎积水等。•2.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3.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学药剂进行杀灭。如厕所、水沟、污水处理池等。•4.宿舍应整洁卫生,定期灭蚊,睡觉时必须挂蚊帐。•5.加强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防控意识。•6、若出现发烧的病例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如确诊患登革热必须隔离治疗。
本文标题: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8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