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医人”走向“医国”,并从“改良”走向“革命”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和作课标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一、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投身民主革命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促成国共合作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请回答:1、孙中山由“医人”到“医国”的原因是什么?2、他是如何寻求救国途径的?1.途径一:从学医拯救同群到弃医从政,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式教育国外生活求学经历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但此时还不是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2..途径二: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原因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反动本质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主义的幻想,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他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兴中会(1)1894年、檀香山(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2、同盟会(1)1905年、日本东京(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4)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前提)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内容)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资产阶级民权,不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回顾孙中山的革命斗争生涯,思考:是哪些因素促使孙中山形成了暴力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并不断发展?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背景提示:①鸦片战争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社会危局;清政府的腐败②许多仁人志士救国方案(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碰壁与幻灭③孙中山上书的碰壁加速了其立场的转变--“和平之法,无可复施”④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因素)⑤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⑥孙中山救国救民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情怀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与保皇派论战)•2、发动武装起义•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4、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性质)•5、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结果:失败②原因:缺乏群众基础,条件不成熟③影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为辛亥革命的到来作了军事准备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阅读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请回答:1、选自何文献?什么时间颁布的?2、依据材料判断制定原则是什么?3、此文献的颁布有何意义?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就任大总统?•1、袁世凯政治经济军事的实力•2、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袁世凯(帝.封)•3、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2、最伟大的历史功绩•3、两个没有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名称起因经过结果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袁世凯复辟帝制,二十一条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北伐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名称起因经过结果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北伐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五促成国共和作•1、孙中山的转变的原因:•2、国民党一大(时间、地点、内容)•注意:比较就三民主义,识记国共合作的基础•3、1924年9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北上•4、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①屡遭失败•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鼓舞•③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较为空洞)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认识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普遍平等比抽象提高①节制资本②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好朋友)三大时段凸显孙中山光辉伟大的一生第1阶段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第2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思考:孙先生的伟大一生如何体现!一、第1阶段: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1、从“医人”到“医国”: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2、《上李鸿章书》后: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3、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4、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5、提出革命纲领: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6、坚持武装斗争:发动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7、解决军费问题:呕心沥血奔波于欧美各地8、1911年: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到祖国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第1阶段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大事记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重点)认识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二、第2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1、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南京2、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性质)3、1912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4、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5、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①反袁的“二次革命”;②组建中华革命党;③反袁的护国运动;④反段的护法运动和第二次护法运动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第2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大事记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重点)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重点)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认识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三、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从提出建国方案到实现人生跨越1、完成《建国方略》:①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②“孙文学说”:确立行易知难,批判“知易行难”;③“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系统完整的现代化规划④“民权初步”:教育国民行使民权2、改组国民党: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②提出三大政策;③发展三民主义3、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联合中共4、北京病逝:1925年3月12日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大事记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重点)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1.从“医人”到“医国”2.从“改良”到“革命”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1.从“医人”到“医国”思考题1: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式教育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但此时还不是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思考2: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孙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2.从“改良”到“革命”思考题: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注意的幻想,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反动本质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他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思考题1: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从旧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思考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有哪些?思考3:新旧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普遍平等。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个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标题:孙中山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8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