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设计报告书项目:学年论文(1)姓名:李璐班级:英语1181班学号:201113150128指导教师:陈珊设计日期:2013.6.9—2013.6.14等级评定: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一教研室2013年5月论《小王子》中小王子的出走与回归《小王子》,是法国贵族作家、诗人、飞行员先驱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最著名的小说,发表于1943年。自从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即成为名著,这本书已销售四百万册以上.在法国乃至世界作家之中,圣埃克苏佩里都算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的特殊性来自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文学创作的紧密结合。他那些优秀的作品,记录了他“在星群中找到的真理。”因此,外国的莫洛亚,中国的周国平,都声称“不会试图去解释《小王子》中的哲学思想”,而“只能亲自用心去领悟”。此外,这本书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在许多西方国家被列为教科书使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诗意,忧伤的童话哲理故事:小王子居住一个B612号的小行星上,他孤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支玫瑰花的出现。骄傲的玫瑰花与精心呵护她的小王子发生争执,小王子负气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小王子的出走体现的一套哲学思想是表现为一种人性上的孤独,所以在这种孤独中执着的寻找某种人生价值就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姜雅珉(2007)曾在论述中提到过在小星球上B612上,小王子与玫瑰的相处是带有共生性结合色彩的,共生性结合的内涵就是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互需要。它分为被动形式和主动形式。被动形式的特征表现于屈从,就是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任某人或某组织摆布的生活形态中。他心甘情愿地成为对方的附庸,从而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被分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方就是他的生命,不论对方是人是神对他来说都是绝对权威的。正如同穆铭(2008)说过在小王子中在与玫瑰的相处中属于被动一方的小王子多数行为活动表现为屈从而作为主动一方玫瑰则主要表现为摆布。被动一方使自己成为主动一方的工具成为自身以为的某种东西的工具主动一方。通过另一个崇拜他的人合作提高自己的地位在这个阶段双方都不能真正体会爱的价值和责任的内涵。所以心理学家凯恩(2004)指出玫瑰根本不懂如何去关心爱人如何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在乎责任感只知道一味索取和某种程度的要挟摆布。然而她的心高气傲与夸夸其谈在小王子眼里成了怪脾气与爱说假话最初的惊艳感逐渐变化成不耐烦。正如一首古老的法兰西歌曲中所唱到的爱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爱是自由的孩子决不是支配的孩子。小王子从朝夕相处的唯一爱人环境中得不到对自身心灵的尊重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实现终于开始了他寻求某种内心价值和普遍真理的旅途,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感悟爱与责任意义的征程。凌东学(2007)则提出整个童话里最高潮的则是第二部分是征途中的自爱和他爱。从字面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爱一般就是指对自我的爱,他爱是对自我之外他者的爱。两者是紧密结合的一体两面。圣经有言象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对自身的珍爱明显不能脱离对旁者的尊敬、了解和爱。在旅途中小王子遇到了居住在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满心控制欲的国王、自以为是的自大狂、矛盾重重的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忠于职责的灯夫和教条主义的地理学家。他们生命的力多要么指向他人爱人,要么指向自己自爱,而这两个过程又是完全独立分离的。然而这种自私自利是否意味着对自身的爱呢?弗洛姆(1989)认为自私自利与自身的爱根本不是相同的,实质上是截然相反的事,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是十分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事实上,还讨厌自己。如伯尔斯(1988)所言:“怀疑是一种不安且不满足的状态,我们努力使自己摆脱其中,而进入信念的状态,我们不希望逃避,或改变而相信任何其它的事情„”当信念破裂之际,便有了怀疑的能力,所以我们便走上探究的旅程,达到一处让我们安定的状态,而这种安定状态也正是最终幸福。依照伯尔斯的说法,“探究”一词指的是一种历程,它由真正的怀疑到达稳定的信念。找寻的过程是漫长而孤独的,因为我们未知终点为何;而且一路上总会遇到一些我们误解的幸福,一位它是可靠的,其实不尽然。踏出找寻的那步起,我们便开始有了孤单的感受,因为寻找幸福之方向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我们知道爱自己和爱别人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不能爱他者的人是无法爱自身的,同样一个连自爱都无法做到的人是不真正爱他人的。当代教育学家朱永新(2006)指出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人根本没有爱与感悟责任的能力甚至缺乏自身价值的肯定。之后小王子来到了地球,遇到了狐狸,领悟到了驯服的必要。狐狸有着一番需要和不需要,相似和唯一,驯服和责任的见解。它认为对我来说,你和成百上千的小男孩完全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而言,我和成百上千的狐狸毫无两样。但是,如果你使我驯服了,我们二者彼此之间就互相依恋了。对我来说,你是唯一的。对你来说我在这世界上也是唯一的,在此我们认识到了驯服的概念。当代哲学家张立文(2001)明确表明驯服等于创造联系并且成为小王子哲学中爱的异构同质的表达。从狐狸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圣埃克苏佩里的影子。在圣埃克苏佩里以前的自传性作品中,他用简括道劲而又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同样的身为资深语言工作者的蒋欣(2011)对驯服有着这样一番见解在《小王子》中,通过狐狸这一智者形象,表达了“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责任的承担之中”。很显然,在狐狸的身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渗透着作者的思考。凭借上述意象文本以童话故事阐发人生哲理。首先崇尚行动,“总是要行动……只有行进中的事情才有意义。”小王子正是用行动呈现的生命的意义。所以人应着眼于短暂瞬间,用行动呈现意义。而人总在造就之中,超越自己,生命意义才被呈现,而这也很好的与秦钟存在主义的观点吻合。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chen(2002)等强调“驯服”,揭示“爱是一种责任”。驯服即建立关系相互依赖。狐狸认为爱就是一种驯服,“面对金色的麦田,我会想起你。而我,也会爱上倾听麦浪翻滚的声音。”“要是你爱上一朵长在某颗星星上的花儿,那么,你在夜里凝望星空时就会觉得非常温馨。”正是有着重大意义的“驯服”在被忽视,人们之问变成赤裸裸的物欲关系。而当代著名思想家柯·德里达、乔姆斯基、哈贝玛斯、波斯斯纳等标明爱作为驯服,本身就是一种必须负责的自由选择:爱是一种责任。小王子常说“我必须对我的那朵玫瑰负责。”而作者出于对妻子、祖国乃至全人类的爱表瑚.出的对妻子的挂念,对祖国安危的忧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正是最好的诠释。爱意味着责任。小王子将狐狸驯服了,这时他也明白了,他和他的那株玫瑰之间,原来早已互相驯服。他的那朵花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社科报2006年13期文学版,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等都有很明确的指出联系的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此时因为小王子意识到也只有和玫瑰有着联系。所以她比你们所有的花朵合起来还要重要得多。因为我给她浇水,因为我把她罩在玻璃罩子里面,因为我用屏风把她保护起来,因为我是为了她才杀死那些毛毛虫的,因为是我在谛听她的倾诉哀愁或是自夸自赞,或是有时甚至一声不吭,因为她是我的玫瑰。当小王子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自内心的意愿时,他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早就爱上了那枝娇气又爱说大话的玫瑰。而他的生命却也早已和她连在了一起,他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原来就在出发地。而他也比平时更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幸福依仗她。狐狸说得好:对于被你驯服的对象,你永远负有责任。你必须对那朵玫瑰负责。小王子在辗转几个星球的旅行后终于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那就是爱与责任的意义。当一切要接近完美的时候,作者却给予了我们一个略带悲伤的结局,你是知道的,由于距离太远,我没法带着躯壳回去,于是他决定求助于那条三十秒内就能致人于死地的毒蛇。所以小王子爱与责任的回归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就意味着躯体的死亡。死亡超越是指向爱与美的完满境界的。东北吉林师范大学语言教授李璋(2012)在撰写文章时写道“当小王子摆脱重重的羁绊飞走时,也把一个重要的启示留给我们:爱之极端处,责任的颠峰状态,是与献身牺牲为邻的”。小王子选择身体的死亡是为了顺应心中的渴望,追求心中的完美价值。他之所以接受身体的死亡只是为了自己不背叛自己。他的理想和渴望,规定了他的行为的思索,以及这种行为的方向。弗洛姆(1989)说对那些有着爱的热望但又缺乏或丧失了爱的能力、把牺牲自己的生命当作是爱的能力的最高表现的人来说自我牺牲往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们和那具有爱的殉道者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是因为陷入孤立和绝望的状态之中,为了摆脱这种绝望的处境,除了狂热和毁灭之外,别无选择。前者以奉献牺牲追求至真的自我价值为乐,后者却把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因此,对于现今社会不少丢失本真自我、缺少对爱的执着乃至责任的人们来说,读一读小王子的确有着深刻的启发和教导意义。《小王子》看似只是一部童话书,但其实它对生活和人性作了相当意蕴深长而理想主义化的叙述。正如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的一只狐狸对他说的那句堪称本书点睛之笔的话:“人只有用自己的心才能看清事物,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法语:Onnevoitbienqu'aveclecoeur.L'essentielestinvisiblepourlesyeux.;英语:Oneseesclearlyonlywiththeheart.Whatisessentialisinvisibletotheeye.)事实除此之外,那只狐狸说的其他几句话在书中也相当有意义,例如“你要永远对你所驯养的对象负责”和“是你对你的玫瑰所付出的时间,才使你的玫瑰变得重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小王子》,笔者仅从对自由的召唤这一维度解读文本。恰如弗洛斯特(1879)《没去走的路》中所说,“在林中岔成两条路的路口,我选择了条足迹比较少地走,而一切差别由此而生。”参考文献[1]BlancheH,Gelfant.1981,(13).“‘GonewiththeWind’andtheImpossibilitiesofFiction”[J].TheSouthernLiteraryJournal.[2]Dawson,Gaillard.1974,(28).“‘GonewiththeWind’AsBildungsroman;or,WhyDidRhettButlerReallyLeavesScarlettO′Hara?”[J].TheGeorgiaReview.[3]Elizabeth,For-Genovess.1981,(33).“ScarlettO′Hara:TheSouthernLadyAsNewWoman”[J].AmericanQuarterly.[4]FloydC,Watkins.1970,(2).“ˋGonewiththeWindˊAsVulgarLiterature”[J].TheSouthernLiteratureJournal.[5]JamesD,Hart.1950.LittleMan,WhatNow?[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6]JohnPealeBishop.1936,(87).“WarandNoPeace”[J].TheNewRepublic.[7]MargaretMitchell.1992.GonewiththeWin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8]Roediger,H.L.(1990).Implicitmemory:Acommentary.BulletinofthePsychonomicSociety,28,373-380.[9]Rbbinghaus,H.(1964).Memory:Acontributiontoexperimentalpsychology.NewYork:Dover.(Originalworkpublished1885;translated1913)[10]Stewart,DonaldC.“WhatIsanEnglishMajor,andWhatShouldBe
本文标题:小王子 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8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