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国经济向世界范围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是国际分工发展规模的主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有力地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国国民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国家出现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国际分工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从另一意义上讲,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国内部分工的延伸和继续。从世界经济格局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经济上都是与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既有联系也有分工。所以,一个国家与外界发生经济贸易往来,实际上就意味着参加了国际分工。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只存在邻国之间的极不发达的国际分工,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16、17世纪,随着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过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在这个时期里,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对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各族人民进行了超经济的剥削和掠夺,它们在这些地区开矿山、建立甘蔗、烟草等农作物种植园,把生产出来的金银和农作物运回本国,从而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这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保证了宗主国对热带产品的输入,并为其工场手工业产品增加了出口,防止了金银的外流,还为宗主国的船只提供了货运。当时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典型的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与整个社会生产相比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各国的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而且明显带有地域分工的性质。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完全确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更加发达,这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机器的运用,使成百上千的协作生产的工厂替了原来的作坊,生产从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进一步提高。同时,大机器工业也使生产更加专业化,生产分工愈来愈细,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生产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为超出国内市场容量的剩余产品销售寻找新的出路;另一方面又要为满足生产寻找新的原料基地。其次,大机器工业又进一步促进了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的改进,世界航运事业和通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以及欧洲殖民强国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地区强制实行种植园经济,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这些对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纳入了国际分工之中,形成了一种与机器大生产中心相适应的国际分工。这时的国际分工是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地球的一部分变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农业国或世界农村);另一部分以英国为中心,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进行工业生产的区域(工业国或世界城市)。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地区进行侵略、掠夺、剥削结合在一起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少数发达国家利用这种分工体系来剥削落后的农业国,积聚了大量财富,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来源地。马克思指出:“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是进行农业的生产区域,以便把另一部分变为主要是进行工业的生产区域。”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世界工厂”。它所生产的钢铁、煤炭、机器、纺织品均在世界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它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世界的航运;它的工业产品畅销全球,生产的棉纱、棉布、毛呢行销世界各地。而其殖民地、附属国则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专门向它提供原料、农产品的基地。当时的印度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黄麻及蓝靛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生产地。3.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了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资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也使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第二次产业革命,最终导致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的分工体系。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为国际分工的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增强了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性。同时,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水平分工开始得到发展,各个发达国家在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上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如德国的化学工业及电器、精密仪器等部门,英国的钢铁、机械等部门。它们分工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优势的工业产品,形成一种以经济部门为主的相互依赖、互为市场的国际分工格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这种水平式型的国际分工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4.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相继取得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逐步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深,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产业内分工。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l.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科技的重要作用上。科学技术之所以会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而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产业和部门,不断改变着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生产的专业化与国际化,一方面,它使生产更加专业化,分工更细;另一方面这种分工又大大加深了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国际商品生产和销售,都进一步社会化了。而生产社会化又必然导致进一步的国际化,战后出现的贸易迅速增长和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很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率越来越大,个别国家的个别生产部门甚至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因此,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且这种地位随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变化,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其他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从而使这些国家与英国一道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二次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它们过去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得到逐步改善。历史与现状说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国际分工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国土面积等),进行经济活动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指出:“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页)自然条件决定着特定的地区能种植某些种类的作物,例如某些地区适宜种植咖啡、茶叶、橡胶、桔子等多种农作物,而其他地区则不适宜种植这些作物。矿产品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矿产品只能在拥有大量矿藏的国家生产和出口。由此可见,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当指出,一个国家拥有某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只能说明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石油的生产前提是应该有这方面的矿藏,但要把石油开发出来并销售到世界市场上去,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海底油田的开发使英国成为石油出口国,但在勘探和开采海底油田的技术发明以前,英国还是石油的进口国。农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一些。但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和趋势来看,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趋下降。当代经济的发展蕴含了大量的先进科技,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原材料的增加投入,社会生产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方法超越自然条件的制约。大量合成的替代品降低了生产对一些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性,合成橡胶的发明与生产就使许多国家减少了对天然橡胶的进口,人们对产品更强调高科技的含量和高附加值。因此自然条件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影响是不断下降的,在国际分工发展的萌芽阶段曾发挥了主导作用,生产力是决定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资本输出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就已成为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垄断组织。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国际化,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为了绕过其他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抢占对方市场,往往通过在当地直接投资设厂建立分支机构的办法,扩张其经济势力,形成了新的国际垄断同盟。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已有11000多家跨国公司,拥有112000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约有20000家跨国公司。全球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都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增加。1960年为670亿美元,到1978年已增至3693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总额的61.6%,超过间接投资总额。1982年全球对外直接总存量约为6100亿美元,1987年达10000亿美元,1990年为16160亿美元,到1994年已突破2万亿,达21250亿美元。近年来,跨国公司又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全球跨国公司达6.l万家,子公司达90万家。2006年达6.5万家,拥有国外分支机构约85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掌管全球30%多的生产、80%的国际直接投资、60%多的国际贸易和80%的国际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生产过程大规模脱离本国
本文标题:第二章国际分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1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