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018)
第三章制度革命: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5月五四运动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段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第二阶段: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卸去大总统职务。第三阶段:从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到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前。重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内容、意义与局限。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难点: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3、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得与失?热点:关于革命,在社会上,存在不少否定或批判革命的错误言论,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摆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进一步认识国情,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正确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教训,深入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热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内容对于孙中山武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做法,人们起初并未接受,只想制度改良,不想制度革命。1895广州起义,孙中山被称为乱党、逆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为什么?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生活下去。--列宁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的加剧,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日俄战争现场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103次199次188次112次149次226次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涨。“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江西巡抚冯汝骙奏宜春乡民抗捐仇绅聚众攻城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5页。)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人民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漫画:民不聊生《民呼日报》刊登的漫画《官与民之担负》1、清末新政(1901年——1905年)(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190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国人对清镇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新政”主要内容对“新政”的评价改革官制: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改革军制:裁撤绿营,编练新军改革教育:鼓励留学,废除科举,颁布新学制改革经济: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进步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进程;传播了新思想;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消极性——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实质是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实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钦定宪法纲》光绪和慈禧死溥仪上台设责任内阁19111901宣布“新政”革命形势高涨1908各界对清政府民主改革的诚意不满意。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后果: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发展:革命主观力量的成熟1、经济、阶级基础: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工商业:棉纺织业:1905—1910,新增9家。采矿业:1895—1913,22073000元。1906—1909,13381000元,60%。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的知识分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弃医从政,立志救国2.上书遭贬,思想觉悟3.建立组织,筹划起义4.伦敦遇难,声名鹊起1894年初,孙中山在翠亨村草拟了上直隶总督李鸿章书。图为孙中山的书房。(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首先是制造舆论,搞意识形态,搞上层建筑,革命如此,反革命也是如此。—毛泽东报纸刊物报名刊行时间出版地刊名刊行时间出版地中国日报1900—1913香港中国旬报1900—1901香港苏报1903上海开智报1900—1901横滨国民日日报1903上海国民报1901东京俄事警闻1903—1904上海政艺通报1902—1906上海檀山新报1903—1907檀香山游学译报1902—1903东京俚语日报1903—1904长沙大陆1902—1905上海世界公益报1903—1904香港女报1902—1903上海警钟日报1904—1905上海湖北学生报1903东京大同日报1904—1912旧金山直说1903东京图南日报1904—1906新加坡浙江潮1903—1904东京广东日报1904—1905香港江苏1903东京报纸、刊物: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杂志邹容赠章炳麟诗:“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革命宣传的主要内容(1)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揭露清政府卖国投降行径。(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3)批判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的主张,宣传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宣传民主思想中,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轰动海内外,影响日深。其中,邹容的《革命军》更是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它倡言革命,讴歌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邹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孙中山及进步华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华兴会:1903年,湖南长沙、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光复会:1904年,上海,蔡元培、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日知会:1906年,湖北武昌,刘静庵、曹亚伯等。主要在新军、学生与会党中开展革命活动。科学补习所:1904年,湖北武昌,刘静庵、宋教仁等。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是作为全体盟员共同奋斗的目标。(2)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各地设立支部。(3)有全国革命党人承认的领袖——孙中山。(4)主张采取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一是“反满”。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划时代的变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定天下地价,国家收买地主土地。思考:三民主义的局限?民族主义:起初不免带有狭隘的汉族主义观念,延续了旧会党灭满兴汉的精神。最根本的还在于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而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不明确反帝,是民族主义最大的局限性。民权主义:最大局限在于,认为只要推翻体现封建帝制的恶劣政府,政治革命就算完成。没有理解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基石,是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没有进一步指向专制政治的基础。再者,政治革命主要关心的是上层建筑问题,如如何建立三权分立的国家机器,资产阶级如何参政执政问题,而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民生主义:孙中山并不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去夺取地主的土地,而是想通过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因此,它不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VS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历时两年的一场大论战。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双方辩论的主要问题: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必须通过渐进的道路实现民主政治,在教育普及之前必须经过开明专制的过渡期;梁启超还认为,国体是君主或共和并不重要,只要政体是民主宪政就可以,通过流血革命变更国体是不必要的破坏。改良派: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良派: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民智未开”、“程度未逮”,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革命派: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3、要不要社会革命在海外,为了在留学生和华侨中争取群众,革命派和立宪派发生了激烈的论战和争斗;在国内,两派并没有激烈冲突,在不同的领域各自进行,革命派在新军士兵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明显超过立宪派,反满情绪日益高涨。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与革命纲领的不彻底性。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黄花岗起义在经历了多次起义的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然坚持武装斗争。1909年秋,继革命党人倪映典率新军在广州起义后,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即“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被捕人员历史感悟:面对“豆剖瓜分”的中国,如果你是一位百年前的中国热血青年,你最想做些什么?秋瑾(1875-1907)终年32岁邹容(1885-1905)终年20岁陈天华(1875-1905)终年30岁喻培伦(1886-1911)终年25岁林觉民1887-1911)终年24岁徐锡麟(1873-1907)终年34岁陆皓东(1867-1895)终年28岁同学们,请你们记
本文标题: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0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1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