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沿革重点时期规划开端近代城市空间结构近代城市特征发展形态建筑及建筑分布规划空间结语目录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哈尔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地理位置哈尔滨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是我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占据东北亚的中心位置的哈尔滨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我国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节点。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和航空大都市的,必备条件。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已达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历史背景沿革对于东北城市来说,近代时期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当时的中国东北作为一块尚待开发的新天地,以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同时也引起了国外殖民者贪婪的注视。此后的晚清政府、地方军阀以及殖民侵略者在这里角逐较量、各显其能,使中国东北逐渐成为了各大政治势力的角力场。而作为这场较量的主要舞台的各大城市得以在各种力量互相碰撞的消长过程中迅速发展,并使东北地区成为了当时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的地区。在这一时期,沙俄和日本的殖民者先后侵入东北,进行殖民掠夺,并利用西方国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和设计手法对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城市建设,将东北变成了城市建设的试验场。同时,为了救亡图存,晚清政府控制下的东北诸城市在“新政”指导下开展了商埠地开发和旧城改造运动,而在之后的奉系军阀张氏父子掌权时期,他们也对东北城市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建设客观上对近代东北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1898年到1945年的这段时间中,东北城市的规划理论、设计手法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而形成的城市形态在中国城市中也显得十分独特。历史背景重点时期历史背景规划开端1896年6月3日,清政府钦差大臣李鸿章与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曼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俄国攫取了在中国吉林,黑龙江境内修筑铁路权利。1896年9月,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协议,共同成立了东清铁道建设局,清朝派许景澄督办出任第一任董事长,俄国出资金与技术,北从满洲里开始,东从海参崴开始,修建铁路。1898年3月27日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旅顺大连湾租借条约》。俄国获得建筑和经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权利。1898年4月考察队俄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别考察队到哈,确立位于松花江与其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他建议把中东铁路与其南满支线的焦点设在那里。东经126度38秒。北纬45度45秒。历史背景规划开端优雅大气的城市规划在精神上,哈尔滨往往被俄侨看成是新圣彼得堡,城市规划却是脱胎于莫斯科。同时因预先“设计”而比莫斯科更从容。莫斯科原有的街道是遵从马车时代的对交通和效率的控制的,和巴黎一样是由一个原点辐射开的大蛛网。而许多局部区域可看出后天拼贴的痕迹,这是前期设计不足造成的,直接导致在一些有中心延展出去的街道变得不甚流畅街区不甚规则。但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并不是渐进生成的,而是整体落地前,经过精心设计。正如同西克斯图斯五世把整个罗马城作为设计的领域,哈尔滨亦是被作为一个整体孕育的。所以更有远见,更能从容应对城市的成长。首先,等距离放射性对角线的运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哈尔滨近百年来的城市规划格局。其次,火车和汽车让哈尔滨的设计视野更为宽广,他没有为城市设定边界,而是在从中心辐射出的道路的延长线上,为城市的发展预留空间。历史背景规划开端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以大直街和红军街十字架为中心点,仿佛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四通八达,而又以新阳广场、教化广场、文昌广场等各为中心点,形成了许多个小的蜘蛛网,有机地融入了大蛛网中。以南岗区为例,1898年最初的城市规划者,运用了哈尔滨本身所具有的起伏丘陵地势和北靠松花江,南濒马家沟这一天然地理环境,进行了沿江依岗的街道布置,首先以博物馆广场为轴心,大蛛网向东南西北放射出车站大街(红军街北部)、哈尔滨大街(今红军街南部)、东大直街、西大直街四条主要干道,并以松花江和满洲里街形成一个小蛛网放射出民益、公司、上方等街道,同时连接以教化广场为中心点的另一个小蜘蛛网,放射出砖瓦铁工、木工、教化、利群等街道。在这个放射性的街道的中端以铁路街穿插环绕,使南岗区整个街道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历史背景规划开端跨河城市是指跨越水域并在两岸都有发展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在河流两岸布局、在两岸同时发展,在城市学中称为“双岸布局”城市。三种类型城河关系图哈尔滨市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图哈尔滨市(2004年~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图城市特征发展形态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无论是浪漫主义建筑、哥特式建筑、摩登建筑、巴洛克建筑、折中主义建筑,还是古典主义建筑,都已经不那么纯粹了,而且彼此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你很难从哈尔滨的建筑当中找出一座纯粹某种主义的典范出来。不过,一般地说,哈尔滨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折中主义的。如果说哈尔滨建筑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各种主义的建筑彼此在这里达到了充分的渗透,从而创造出了一批新的“欧式建筑”。而这些新的欧式建筑在哈尔滨这座城市显得那样自然、和谐,又魅力无穷。建筑城市特征中央大街地区秋林地区靖宇大街地区建筑分布城市特征轴线结构城市布局功能分区环形放射方格放射空间形式序列体系街道控制开放街道天际线地块划分建筑肌理邻里单位集中主义道路绿化林荫步道园林体系环城绿带结构布局路网形式广场形式街道设计城市肌理景观绿化近代哈尔滨城市特征城市特征城市特征结构布局1.轴线结构近代东北的城市规划中,无论是沙俄或是日本殖民者,其规划设计的结构布局大都采用巴洛克的手法,强化形式构图,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斯曼改造的巴黎规划巴洛克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法是布置放射形道路系统,连接城市的广场及其它重要节点,这一系统在手法上分为“三支道系统和多支道系统”(科斯托夫,2005)。三支道系统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形似“鹅爪”,以某处空间节点为核心,以三条道路组成放射状道路系统,将不同特征的相关城市区域加以凝聚;而多支道系统则是以多条道路组成周边式、半周边式放射形道路系统,这种格局多以完整的圆形广场为核心,有时也采用半圆形广场的形式。899年大连规划三支道长春满铁附属地三支1893年圣彼得堡市街1910年哈尔滨规划哈尔滨规划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支道放射特征,广场+放射道路的巴洛克结构布局,在设计理念上与大连是一致的,不过城市形态和大连也有区别。最初的规划没有以放射同心圆的布局为主,而更多的是采用方格网+放射线的布局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哈尔滨地形复杂多变,最初的规划界限受制于河道的阻隔和铁路的分割,并没有取得像大连那样理想的完整用地。因此,哈尔滨最初的规划尽可能地顺应了地势的走向,更多地采用了分区独立布置方格网的方式。城市特征结构布局方格网规划也是沙俄的规划者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18世纪彼得大帝时期开始进行的圣彼得堡规划中,除了城市中心区的海军部大楼前的三支道系统带有巴洛克规划的色彩以外,其它部分更多地采用的是方格网的规划。作为重要的(河运、海运)港口、铁路城市的哈尔滨和大连,采用古典主义城市设计手法与火车站、码头等近代城市交通枢纽功能的结合的方式,也反映出这些殖民地城市规划的试验性质。城市特征结构布局在哈尔滨1934年的规划中,整个城市也是按照功能主义的原则进行规划。新规划在市中心沿哈大线某处建造新的中央火车站,在兴满大道(今和兴路)设置新的政治中心,在大同路(今新阳路)设置新的商业中心,并将轻重工业区延河流走向分隔。新规划设置了大量的公共建筑用地和城市公园,并对运动场、公共墓地、屠宰场以及家畜市场等用地进行预留。不过出于军事目的,机场被规划在城市巾心区附近,占地5.4平方公里,这一布局也长期影响了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发展。1934年哈尔滨规划2.功能分区布局近代东北城市早期的规划中已经对城市进行过分区。而在1930年代开始的规划中,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更进一步对《雅典宪章》中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进行应用。此时的东北城市规划已经完全融入到欧美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潮中了。城市特征结构布局城市特征结构布局3.铁路、河流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历史上的东北城市,在最初选址建设的时候,往往与河流密切相关,而在近代,东北的城市则主要是依靠铁路的建设得到的迅速发展。随着这一时期国内外移民的大量涌入,铁路沿线的新兴城镇开始迅速崛起。同时新的城市特征一一铁路附属地也开始在东北各地大量出现。这些附属地的规划布局受到铁路走向的制约,同时也对近代东北城市整体的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铁路的走向决定了其附属地的路网布局与其平行。结果就是这些路网不一定是按照正南正北方向布局,或是与旧城布局方向一致。其次,由于城市建设围绕着铁路进行,城市建设逐渐沿着铁路两侧蔓延发展,铁路也起到了对城市进行分区的作用。城市特征结构布局除了铁路以外,河流的走向对城市的布局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哈尔滨最初就是沿河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这样布局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获取生活、生产用水比较便利,更因为在铁路成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前。内河航运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另外,河流和铁路一样,在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便利并影响城市布局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羁绊。哈尔滨1939年的规划图中确定城市主要向南发展,而不是跨松花江向北发展,但也在江北规划了少量用地。到了1990年代,哈尔滨市区人口接近300万,城区面积增至16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依然主要在松花江南岸发展,对江北的开发则不多。城市特征路网形式1897年莫斯科市街1923年哈尔滨规划1.环形放射路网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所作的马家沟部分的规划参考了莫斯科的形态,也同样采用了放射同心圆的路网结构。这一规划比1899年的大连规划形状更为规整,构图更加形式化。这一规划曾设置了一个有10条辐射路交汇的大型广场,广场周边有8条环路,以此格局形成一个新的市中心。出现这样规划形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这一规划是殖民者本国城市形态的再现。二、这一规划是殖民者心中理想城市规划的试验,其构图方式是由这个规划的试验性质决定的。马家沟城市特征结构布局2方格网+放射线方格网规划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规划形式,向上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时期的众多城市规划。究其根源,则是因为这一种网格规划是“组织相同类型人群的最好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时候,也有很多城市采用了这种方式。到了16~18世纪,在美洲殖民地,这种方格网由于易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城市格局,利于快速开发与建设,而成为了一种普遍运用的规划手法。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的规划中主要采用的是顺应地势的小地块方格网的组织形式。这种不同的归属和不同的功能所确定的规划方式促使哈尔滨形成了松散分布的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多个核心。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哈尔滨行政
本文标题:哈尔滨历史+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1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