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1、现代体育的雏形:11-15世纪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类容和形式。2、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数、书。3、学校体育学的四个分支: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巴塞等是把卢梭和洛克的用自然方法对儿童进行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的思想变教育现实的博爱教育家5、德绍学校的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6、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7、1901年,清廷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109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联系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8、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绝对力量:10—13岁,相对力量:14—17岁,速度力量:7—13岁,反应速度:7—11岁。动作速度:7—-9岁,最高速度:7—12岁,短时耐力:10—15岁,长时耐力:14—16岁。平衡能力:6—8岁,模仿能力:7—12岁,协调性:10—12岁,灵敏性:10—12岁。9、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及定义:A,体成分:和非脂肪物质相对的体脂含量,用百分比表示B,心肺耐受力:心肺系统保持最大肌肉群持续一定时间工作或进行身体活动的最大能力C,柔韧性:一处关节或关节纽所能运动的范围D,肌肉力量: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次收缩克服阻力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E,肌肉耐力:肌肉或肌肉群在克服阻力时重复收缩或长时间收缩的能力10、与技能相关的体能及定义:A,灵敏性:快速控制改变方向的能力B,平衡性:在静止或运动时保持均衡的能力C,协调性:平稳高效运动的能力D,爆发力:快速产生力量的能力,是力量和速度的结合,通常在短时间内产生E,反应时:开始刺激和身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所用的时间F,速度:快速移动身体的能力11、学校体育的概念: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2、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3、学校体育工作的概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四部分),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14、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部分。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的教育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15、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学生在体育教学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16、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总称。1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1990年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20、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21、竞赛规程内容,一般包括:体育竞赛名称,目的,任务和要求,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和人数,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竞赛办法(分组,规则,录取名次和记分方法等),奖励办法,报名办法(各项目人数、资格、日期等),注意事项(服装,号码,队旗)等。简答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认知发展特点:a,感知,b。注意,c,思维三方面的特点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a情感,b意志两方面的特点3、个性发展特点二、学校体育的结构包括的三要素1、运动教育:a体育与健康课程b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c课余体育训练d课余体育竞赛2、健康教育: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的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a教育活动中的体育b家庭中的体育三、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因素:考虑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和学习的性质三方面看学生的需求2、社会的需要: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的要求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考虑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形式和趋势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五、体育课程的特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六、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七、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八、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评价2、知识与技能评价3、学习态度评价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5、健康行为评价九、体育学习的特征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十、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1、认知与定向;特点:初步领会运动技能的要求,掌握主要动作或局部动作,注意范围窄,精神和肌肉紧张,动作忙乱,不协调,有多余动作,难以发现错误。2、联系形成阶段;特点:通过练习,知觉过程趋于完善,注意范围扩大。形成动作视—动联合表象,动作变的渐精确、快速,但意外事件和特殊场合又会出现错误。3、自动化熟练阶段;特点:动作联合成一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动作连贯,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动作靠本体感受器来调控,动作流畅、稳定、有力,达到自动化。十一、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1、指向性2、调控性3、操作性4、灵活性5综合整体性十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十三、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潜在性3、多质性十四、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1、根据来源:a校内体育课程资源b校外体育课程资源2、根据存在方式:a显性体育课程资源b隐性体育课程资源3、根据功能特点:a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b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4、根据形态:a人力资源b教学内容资源c校\课外活动资源d设施资源e自然地理资源f体育信息资源十五、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十六、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十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a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b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c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不同点:a学校课余训练的业余性b学校课余训练的基础性c学校课余训练的广泛性d内容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e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十八、组建运动队的步骤1、确定训练项目2、参训运动员选拔(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3、指导教师配备4、规章制度建立(训练制度、奖惩制度、比赛制度、教练员责任制、学习检查制度)十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分类1、年度训练计划2、阶段训练计划3、周训练计划4、课时训练计划二十、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训练目标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要求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二十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分类、概念及注意事项1、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a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尽量不使其单调)b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有强度,有休息)2、变换训练法: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活动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a明确目的与任务b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3、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a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b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c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4、竞赛练习法: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a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b注意运用时机二十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构成学校体育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间体育交流。通过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余体育竞赛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项目的竞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对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能的愿望;通过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二十三、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1、课余性2、群众性3、教育性4、多样性二十四、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1、性格,A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a高尚的思想品德b热爱本职工作c谦虚好学B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a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b体育教师应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2、专业知识,A教师的一般知识:a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B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知识:最少一个项目的专项知识3、专业能力,A教师的一般能力:a教育能力b教学能力c科学研究能力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e其他方面的能力B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能力:a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b应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A,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内容多为加强力量和体形塑造)B,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过长)第三部分:(0574)《学校体育学》样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2、体能:
本文标题: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2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