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1)微-纳流控芯片共性技术平台
南长传感网高新园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年)为深入贯彻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时提出的加快我国传感网产业发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和省、市政府提出的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部署要求,结合南长实际,启动建设南长传感网高新园,并制定本规划。一、基础和优势传感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制造(材料研制、器件制造)、系统构建(网络构建、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大环节,涵盖了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从事传感网络节点研发、设计、制造和运用传感网技术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有20余家。尽管基础规模不大,但发展潜力不小。无锡国盛、中科水质、博阳集团等一批企业在感知节点制造和感知技术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业界前沿。尤其随着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强势推进,南长迎来了培育发展传感网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1.特色产业的支撑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层支撑平台的传感器网络节点,逐渐转向细小精微。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集聚着60余家精密机械加工企业,拥有一流的智能数控装备和尖端的工艺处理技术,具备在微尺度上研究开发MEMS技术的基础,较容易导入专用芯片、控制器件、微传感器、智能控制模块等微型感知节点制造业务。2.院地合作的后发优势。传感网产业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创新成果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灵活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优惠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区级政府、相关企业围绕传感网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与国内外知名院所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储备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特殊政策的激励优势。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重要决定,进一步明确将传感网产业作为全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引导性文件和金融财税政策、引智扶持政策。南长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成功跻身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核心区范畴,优先享受国家、省、市出台的各类政策扶持。4.品质载体的承载优势。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的创智园、科技创业中心、服务大厦,高新研发园等一批载体相继竣工,用于传感网产业发展的载体达30万平方米。且距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等出入口仅需15分钟,交通十分便利。尤其随着梁塘河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集聚区生态环境将日趋改善,配套开发的商务服务区、创意休闲区、品质生活区可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二、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公共技术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实现传感网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使其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支撑南长经济社会转型优化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在产业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同时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力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形成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自主培育和嫁接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我区在精密机械加工、电子元件封装、系统集成开发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和装备优势,通过政府搭台,院地合作,引进一批传感网产业相关的创新成果,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和提升。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教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做实做强公性技术平台,扶优扶大重大创新载体,通过示范系统建设,辐射带动传感网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3.发展目标在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组建“南长传感网高新园”。至2012年末,园内“感知节点高端制造”和“感知技术创新应用”两大产业基地布局明晰、初显成效,引进吸纳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5家以上,孵化育成传感网产业规模龙头企业3家以上,产业规模达80亿元。三、空间布局规划中的南长传感网高新园与滨湖传感网信息产业园接壤、与新区传感网信息创新园毗邻的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东起京杭大运河,南至梁塘河,西至南湖大道,北接金石路,规划占地总面积3平方公里。1.打造“一廊两翼”功能板块,尽享生态空间南长传感网高新园内的“一廊”是指结合梁塘河生态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建成生态绿廊;“两翼”是指围绕传感网产业的推进和发展,构建“感知节点高端制造基地”和“感知技术创新应用基地”两大主体功能板块。尽可能让两大基地都有直接面对生态绿廊的界面,充分享受生态宜人的景观,最大限度提升园区的建设品质。2.统筹园区周边环境改善,提升整体功能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项目集中”的发展策略,适量导入满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个性需求的品质生活区、创意休闲区和商务服务区,让园区发展必须的住宿、餐饮、教育、培训、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得以完善,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整体功能。加快实施园内道路、绿化亮化、建筑外墙、排污接管等基础建设提标工程,构建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外部环境。3.强化园区土地整合管理,确保集约利用土地是产业发展最为宝贵的根本资源。一着不让地抓好原有粗放企业的调整和零星散地的整合,避免土地闲置或低效使用。积极争取土管、规划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园内部分地块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取得合理变更和调增。四、主要任务围绕“一园两基地”建设目标,通过政府支持、市场牵引和创新驱动,加快构建推动产业集聚的技术平台,尽快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传感网产业发展体系。1.构建三大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感知节点高端研发制造集聚充分发挥南长在精密机械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装备基础和工艺积累,积极构建服务于企业产品结构升级转型的共性技术平台,鼓励企业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或直接的创新技术(人才)引进,提升在微尺度上研究应用微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拓展并承接各类传感器件研发制造,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智能控制模块设计、加工、调试等业务,突破传感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在核心部件环节的技术瓶颈,促进感知节点高端制造实体企业集聚。微纳流控芯片共性技术平台。以无锡国盛为核心依托单位,通过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政产学研合作,建立微纳流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微纳流控芯片研发加工中心、MEMS国家示范性人才培养中心和MEM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帮助辖区精密机械企业引进、吸收纳米技术、MEMS技术,促进产品结构向高精度、微尺寸感知器件转型。同时,瞄准国内外微流控芯片设计、装备研发与制造重点企业,引进一批,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微纳流控芯片制造基地。传感器件环境测试服务平台。依靠无锡市计量测试中心、南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建立标准测试平台方面的技术与经验,添置专用装备、检测仪器,组建通过CNAS认证的综合试验室,为传感器件制造企业提供专业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稳定性试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测试研发和批量生产的能力。积极拓展与中国赛宝实验室(CEPREI,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工信部电子第四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提高检测、分析和试验水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研发平台。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中心为技术支撑,以利高计算机、意昂电子、春辉科技等企业为产业依托,着力在低功耗射频可编程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芯片封装、读写设备开发与生产、系统集成和数据管理软件平台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跟踪前沿,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标准的制定、成本的控制、安全性的把握上抢占高端。2.确立六个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感知技术研发应用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南长地处中心城区的商务优势,大力引进利于传感网产业发展的配套商务服务,促进科教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向南长集聚,在传感网高新园内尽快形成“智能工业传感应用、环境监测感知集成、生物速测技术研发、公共管理感知示范、遥感技术成果转化、医疗保健动态监护”六个产业集聚中心,抢占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智能工业传感应用。以博阳集团、冠华时代、中讯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围绕智能传感器与智能仪表、工业控制机、现场总线、工控组态软件、微控器数控系统,引进培育一批智能控制装备研发企业和嵌入式软件提供商。大力扶持中科博阳感知工业创新园建设,加快传感网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在本区企业中率先推广,促进制造过程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应用与示范。环境监测感知集成。依托中科水质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和博达乐思科技有限公司(筹)两家企业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垄断地位,进一步吸纳、集聚针对水、大气、土壤等主要纳污介质,从事核心传感器和前处理器件开发并生产的关联企业,提升南长在环境现场监测、移动监测、实时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设备等方面研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实力。生物速测技术研发。大力支持生物速测技术的产业化。扶持无锡国盛开发研制非硅基底可抛弃型PCR芯片、注塑模及与芯片配套的便携式芯片信号读取仪。深化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作,促进专用生物传感器、现场速测工具、用于多组分分析传感器和光谱信号解析仪的产业化进程。公共管理感知示范。拓展深化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的合作,以中科怡海、中讯科技等企业为龙头,鼓励发展传感网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加强适用于分布式复杂环境的传感网中间件、协同处理和应用抽象技术的研发,加快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的产业化步伐,推动传感网与无线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融合,促进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传感网应用示范,集聚一批基于新传感网技术的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遥感技术成果转化。深化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合作,组建项目对接平台,加快“紫外探测器及通信系统、CMOS可见光探测器、T-Hz通信、区域导航(遥感)技术”等四个方面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借助该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尖端的研发平台,共同推进红外传感器的研发,努力将该中心建设成为国内具有强大竞争力与品牌号召力的遥感技术成果转化规模化企业集群,逐步建立起从数据获取、数据加工、数据服务到数据应用的产业链全套服务体系。医疗保健动态监护。支持基于微型传感器网络的人体生理信息和运动信息捕获、有情景信息融合技术的产业化,建成将个人、家庭、社区、医院四级医疗连结于一体的健康监护系统,形成传感网典型的从高端传感器器件、监测仪器、大型服务系统产品、以及服务提供的应用产业链。五、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南长传感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大产业发展组织协调力度。健全有主要领导、主管部门、特聘专家参加的项目论证与实施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科学解决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产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强化对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2.加大政策扶持。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策的基础上,区政府、集聚区两级每年安排1亿元传感网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和2000万元专项风险投资政府引导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推进。对于一些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投资项目,优先给予土地供给、融资服务、税收奖励等支持。3.优化服务机制。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引进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服务。搭建产业发展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良的产业生态环境群落,打造完整的产业链。4.加快项目引进。充分利用我市“7+1”政产学研合作联盟、“530”计划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机制,培养一支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产业招商生力军,通过提供便捷高效的增值服务,面向海内外主动出击,引进大院大所、知名企业、创业团队来南长建立传感网产业发展实体。5.注重企业培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平台打造,聚集一批;通过引导扶持,发展一批;通过孵化培育,壮大一批;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一批;通过内联外引,新上一批,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促进产业集
本文标题:(1)微-纳流控芯片共性技术平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