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1
1/35《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学院:农学院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姓名:学号:年级:任课教师:2012年1月1日2/35目录前言…………………………………………………………………………3页一、实习目的及意义…………………………………………………………4页二、实习地点及时间…………………………………………………………5页三、实习安排……………………………………………………………………5页(一)人员………………………………………………………………………5页(二)器材………………………………………………………………………5页(三)路线………………………………………………………………………5页四、各个地点实习具体内容…………………………………………………6页(一)实验室岩石识别实习内容………………………………………………6页(二)实验室地貌识别实习内容………………………………………………8页(三)惠水实习内容…………………………………………………………15页(四)花溪—孟关—高坡一线实习内容……………………………………21页(五)花溪平桥—水库一线实习内容………………………………………29页五、实习总结…………………………………………………………………34页3/35前言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广义的说,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的地质学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地球表面部分,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具体的来说,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及其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地貌学亲其英文名为Geomorphology,它是有三个源自古希腊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其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质地貌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而地质地貌学发展的结果是,它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河流地貌与海岸地貌学着重依赖于流体力学与沉积学;块体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凭借大气科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力学;某些地形类型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学与火山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对地形影响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地质地貌学不光有用、能用,关键还有趣!就其中微不足道的名词如“太古”、“元古”、“寒武纪”等等,便很富有沧桑感、神秘感及4/35历史气息。如此,学好地质地貌学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完善,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大有裨益。所以本次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野外实习给我们这群理论丰富但匮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机会!给我们地质地貌学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实习目的及意义: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地质地貌实习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识记各种地质地貌的表征特点,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依据。1)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2)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3)主要任务: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4)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学科5/35的兴趣。二、实习地点及时间:(一)实验室岩石识别(2011年11月29日)(二)实验室地貌识别(2011年12月6日)(三)惠水县实习内容(2011年12月26日)(四)花溪—孟关—高坡一线(2011年12月27日)(五)花溪平桥—水库一线(2011年12月28日)三、实习安排:(一)实习人员:20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全体50人(二)工具器材:地质锤、野外记录本、稀盐酸、相机、铅笔等(三)路线:1、农生楼地质地貌学实验室2、农生楼地质地貌学实验室3、惠水长田山坡地区—链江河河漫滩地区—漫滩对面一带的山坡地区4、清华山庄—棉花山口—麦乃村—陈亮村—孟关林场—黔陶乡—茶场—高坡一线5、花溪河花溪平桥右岸(面对花溪水库右侧)—水厂、山顶洼地—梅花桩—花溪水库堤坝一线6/35四、各个实习地区实习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室岩石识别实习内容: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各种岩石的状态与形态特征:矿物名称结晶化学组成颜色透明度光泽解理或断口硬度条痕滑石单斜晶系Mg3[Si4O10](OH)2白色或各种浅色半透明玻璃光泽单向极完全解理1常为白色海绿石单斜晶系K1-x{(Fe3+,Al,Fe2+,Mg)2[Al1-xSi3+xO10](OH)2}·nH2O暗绿黑色,也有呈黄绿、灰绿色不透明无光泽无解理2—3浅绿色高岭石单斜晶系Al2O341.2,SiO248.0,H2O10.8纯者白色,因含杂质可染成其它颜色不透明集合体光泽暗淡或呈蜡状极完全解理硬度2.0—3.5白色或无色正长石单斜晶系KAISi3O8肉红、浅黄红及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完全解理6—6.5淡红7/35浅黄白色孔雀石单斜晶系CuCO3·Cu(OH)2青绿色不透明玻璃光泽解理完全3.5—4浅绿色橄榄石斜方晶系(Mg,Fe)2[Sio4]黄绿色透明玻璃光泽解离不完全,贝壳状端口6-7呈白色至浅黄色普通辉石单斜晶体ca(mg,fe,a1)[(si,a1)2O6黑绿,黑褐色不透明玻璃光泽解理中等或完全,解理交角87度5.5-6浅绿色或黑色角闪石单斜晶体(Ca,Na)2-3(Mg2+Fe2+,Fe3+,Al3+)5[(Al,Si)8O22](OH)2绿色至墨绿色透明玻璃光泽柱状解理完全,二向解理断口:不整齐,易碎5-6灰-绿色或灰-棕色白云母斜方柱结晶KAl(AlSi3010)(OH)2浅黄、浅绿、浅红或红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解理极完全,断口:不整齐上为2-3,垂直为4无色黑云母短柱状结晶K(Mg,Fe2+)3(Al,Fe3+)Si3O10(OH,F)2红棕色、深褐色乃至黑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解理完全断口:不整齐2-3白色略带浅绿色萤石等轴晶系CaF2无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解理完全4无色方解石三方晶系CaCO3白色或无色透明玻璃光泽完全解理3白色白云石三方晶系CaMg[CO3]2灰白、浅黄、浅褐透明玻璃光泽完全解理,断口阶梯3.5-4无色透8/35状明石英三方晶系SiO2无色完全透明玻璃光泽无解理断口油脂光泽7无色透明磁铁矿等轴晶系Fe3+(Fe2+,Fe3+)2O4铁黑不透明半金属光泽无解理5.5-6黑色赤铁矿三方晶体Fe2O3铁黑色或红色不透明金属伙半金属光泽无解理5.5樱红色(二)实验室地貌识别实习内容: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9/35喀斯特地貌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形成基本条件:岩石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褶皱:褶皱示意图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岩石中10/35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褶皱要素:褶皱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11/35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断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可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断层模型特大断层——东非大裂谷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岩块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断层两侧错开的距离统称位移。按测量位移的参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视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点错开的距离,即断层面上错断前12/35的一点,错断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总滑距;视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层错开的距离,即错动前的某一岩层,错断后分成两对应层之间的距离,统称断距。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风沙地貌: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13/35海岸地貌:由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地形起伏。分为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由海积作用形成的海积地貌
本文标题: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2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