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chapter4 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第四章西方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第一节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学说(15世纪末~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便盛极而衰。它是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商人资本思想见解与主张的贸易学说。重商主义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后来流行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16世纪末叶以后,在英国和法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一、理论产生的背景15世纪以后,西欧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急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削弱,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的依赖日益加深。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货币成为全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并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态和国家富强的象征。为了减轻贸易的风险,商人阶级需要开辟殖民地和国外市场,以此控制同海外各地的贸易,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国家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的保护,“这样,贸易界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就更进一步紧密了,国家政策的考虑日益集中于贸易问题上”。而当时金银货币主要来自商业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内外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因此,对外贸易被认为是财富的源泉,重商主便应运而生。二、重商主义的实质重商主义学说实质上是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理论基础,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本国商品输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多卖少买”,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三、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重金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国的孟克列钦——禁止金银输出。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追求贸易顺差。四、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唯一的财富,通过种种直接强制的手段控制货币的国际流通以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货币差额论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把货币与商品绝对的对立起来,要求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五、贸易差额论晚期对外贸易学说称贸易差额论。贸易差额论在保持早期的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的同时,已经将思考的重点由货币管制转向贸易管制。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国家应准许适量货币输出国外,以吸收进更多的货币,使国家更加富裕。贸易差额论者信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六、历史地位重商主义的思想及相应的政策体系加速了资本的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了进步作用。但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进入到生产领域,这是其根本的错误。第二节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一、自由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早以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的克科第的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是当时苏格兰的工业中心。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时转入牛津大学。他毕业后,于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与文学。1751年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他讲的道德哲学包括神学、论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四个部分。他的伦理学讲义后来经过修订在1759年作为《道德情操论》出版,为他赢得了声誉。而他关于法学和政治学的讲义包含了贸易、价格、税收等财政经济问题,表明他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研究经济学了。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一直居住到1764年,这使他有可能长期实地观察这个工业中心的经济生活。他曾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学会的活动,并支持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实验活动。1764年,他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在法国巴黎,他认识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1767年,他辞去私人教师的职务,返回家乡克科第埋首于《国富论》的写作。1776年,凝聚了亚当·斯密十年心血的《国富论》终于问世。此书一出,极受英国资产阶级的欢迎与褒誉,因为它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亚当.斯密成了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家,《国富论》的观点成了国会议员的常用论据,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1778年,他出任爱丁堡的海关专员,1787年一度出任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但在经济理论再也没有什么新成就。《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它最早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它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在斯密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但却受到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行会制度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商主义政策体系的重重束缚。仍存在于乡间的行会制度严重限制了生产者和商人的正常活动,重商的极端保护主义则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使新兴资产阶级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的廉价原料、并为其产品寻找更大的海外市场的愿望难以实现。亚当·斯密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绝对优势理论内容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不能样样都自己生产,而是利用其优势,生产最擅长的东西,然后与别人相交换,这样才有利。同样,每一个国家也应发展他最具实力的生产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地域分工,通过国际贸易才能增加财富。即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3.图表分析品名国家小麦(蒲式耳)工时棉布(码)工时美国英国分工前61114511合计7292美国英国分工后12201002合计122102美国英国国际交换8446国家小麦产量(吨)劳动投入生铁产量(吨)劳动投入法国英国分工前11100天200天11200天100天合计2300天2300天法国英国分工后30300天0030300天合计3300天3300天法国英国国际交换21124.历史地位及局限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是英国工业阶级反对封建残余,鼓吹自由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他的绝对成本理论反映了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和重商主义者,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他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该理论中,斯密把自然条件说成是国际分工形成的决定因素是错误的,他完全忽视了阶级社会里经济关系的阶级实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产品在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国家应该奉行保护贸易政策,限制外国货物进口,还是听任外国进口,遏制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呢?这是亚当·斯密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在该书第七章中提出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李嘉图于1772年4月18日出生在伦敦城。他是犹太人,有学者说,他之所以在后来的著作中喜欢抽象的演绎推理,就跟他的犹太血统有关。李嘉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所以,尽管李嘉图并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什么学,但他的父亲却有钱给他请任何他喜欢的家庭老师来给自己讲课。他12岁的时候,就曾被父亲派到荷兰留学,那时候的荷兰,可是全球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两年后,李嘉图回到英国,开始下海,跟父亲经商。如果是这样一路下去,英国不过又多了个天才的证券经纪人而已。然而,李嘉图却爱上了一个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年轻气盛的李嘉图跟老父亲闹翻,21岁那年,父亲将李嘉图逐出家门。李嘉图只好独立经营。他已经在证券交易界摸爬滚打了七年,所以,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忙下,他的事业很快就上了正轨。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发财致富.据说,在他去世时,他的资产大约价值70万镑(如果折合成现在的货币可能价值数千万美元),每年还有2.8万镑的收入。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至此,仅仅发财致富已经不能让李嘉图看到人生的意义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在知识领域搞点什么。27岁那年,他偶而读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不过,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不如说是政治经济学选择了他。因为,两年前,英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英镑正在经历剧烈波动,年轻的金融家李嘉图不能不思考货币问题。因此,很容易理解,李嘉图最初的经济学研究几乎完全集中在货币问题上,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黄金的价格》。发表这篇文章已经是1809年了,在这之前长达十年,即从27岁到37岁,是李嘉图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期。这中间,他得到了英国当时著名学者、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穆勒(即后来写《论自由》的密尔的爸爸)的无私帮助。李嘉图虽然是天才,但搞经济学还得学会研究问题,尤其得学会写文章。对于没有好好上过学的李嘉图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痛苦的,但又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他那11大卷著述了。事实上,即使在修炼完成之后,李嘉图也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搞学问的人——好象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人安于坐在书斋中——相反,他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个活跃的议员,整天为经济政策和政治问题忙碌着。跟穆勒的友谊对于李嘉图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在穆勒的再三催促下,李嘉图开始竞选国会议员,并于1819年2月当选。也是在穆勒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于1817年4月出版。李嘉图相当自负,他说,他的观点和大权威斯密及马尔萨斯不同,在英国,能读懂他的书的人,不会超过25个人。但不管人们是否读懂,反正他已经大大地有名了,他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与另一位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图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图去世为止。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李嘉图是1823年9月11日去世的,年仅51岁。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取了这位天才的生命。1.比较优势的产生背景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同地主贵族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而达到异常尖锐的程度。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英国产业革命后,谷物自给困难,价格
本文标题:chapter4 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3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