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使用)模板
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唐太宗汉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课标要求: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探究: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是怎样解决的?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⑴异同: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⑵原因: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⑶影响: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⑷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⑸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汉景帝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唐玄宗广设藩镇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继续发展2、唐朝: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探究三:(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特点:从军权入手(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3)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3、北宋:材料一:教材P13《元朝行省图》。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4、元朝:⑵行省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度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汉初武帝唐宋元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作用和影响不同相同点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材料一:『学思之窗』“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思考:这两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过程汉武帝尚书令侍中中朝决策三公九卿外朝执行光武帝尚书台中枢3、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1、两汉:中外朝与尚书台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决策)(执行)(审议)六部三省皇帝三省六部制1、源流:2、运作程序3、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唐朝: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探究:⑴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③都有积极作用。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度支、盐铁、户部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阶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元朝“三公”→中、外朝(西汉)→扩大尚书台权力(东汉)三省制逐渐形成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BCDABCDCB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举行,指出“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日第1版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①标准:②选官权:③选择方式: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B、发展规律: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李启铭,官二代名言:我爸是李刚。李晨,演艺圈十大孝子之一李泽,2012年北京理科状元汉朝魏晋南北朝唐宋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目的:概况:创立?依据?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依据:影响: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汉武帝;品德和才能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门第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原因:演变: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庶族地主崛起。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中央集权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儒童童生童试生员秀才乡试举人(通过)乙榜(中举)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经魁会试贡士(通过)会元(第一名)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甲榜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拓宽了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为历朝沿用,并影响其他国家。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⑴积极:⑵消极: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1)皇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1、(2006年天津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A.废除了丞相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D.文化专制4.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
本文标题: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使用)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5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