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储藏箱本章将主要介绍、分析战争爆发之前的中国与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及差距;讲述战前的中外贸易与英国为主的鸦片走私,清政府的禁烟运动,英国挑起并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过程与结局、影响等。请大家主要思考以下问题(一)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始于何时?(二)怎样看待清朝的成就、贡献与危机?(三)该怎样看待“闭关政策”?(四)19世纪鸦片为什么会在中国泛滥?(五)鸦片战争的起因、实质和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参考书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版。萧致治:《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日]陈舜臣:《鸦片战争实录》,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日]加藤祐三:《日本开国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教务印书馆,1961年版。[美]马士(1855—193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3卷(原版于1910年、1918年),三联书店,1957年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宁靖编:《鸦片战争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近代史料丛刊·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上海),1955年版。《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1964年版。《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体系的建立2.私有财产权力制度的确立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3.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观念、思想的更新与科学、教育的发展4.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及产业革命5、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的空前加剧6、中国邻国多被殖民主义者染指,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英国蒸汽动力机英国铸造厂英国纺织厂二、战前的中国1、政治上:专制集权、吏治腐败2、经济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经济3、军事上:武器落后、训练松弛4、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不断5、外交上:闭关政策皇帝出巡闭关政策•(1)内容:•A海禁:清初,因东南沿海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清于1656年实行“海禁”,沿海人民不许航海贸易,不准下海捕鱼,不准耕种濒海田地,还有“迁海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1684郑氏败亡,清廷开放海禁,1685年开放广州(粤海关)、漳州(闽海关)、宁波(浙海关)、云台山(连云港、江海关)四口进行贸易,1757年乾隆又封闭三关,只开放粤海关一口贸易。B防范洋人:清政府曾多次颁布条例、章程,对来华贸易的外商进行限制,1831年公布的《防范外夷规条》、《防范夷人章程》,对外国人的商人活动,居贸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都作了规定。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每年阴历九、十月份必须回国;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为之,特别建造的“夷馆”里,其生活、行为由行商负责照管,外商不得任意外出闲逛,不许民人出入夷馆,外商置买货物必须外出者,须有行商或通判(翻译)亲自伴随C.限制对外贸易:一是体制上的,在广州设立公行制度,公行是经清政府登记认可,由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组成的垄断性组织(承包),有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同时向清政府承担义务,担保外商缴纳税饷,负责约束外人在广州的起居行动,充当清政府与外商间一切交涉的中国人,通称“十三行”。但不固定,1720年成立公行时,有16家,最少时4家,最多时26家,只1813、1837年是13家。公行制度是一种官商垄断外贸的制度,其作用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有政治的。D.商业和文化的限制政策:粮食(包括豆类)、铁、硫璜、硝是严禁出口的,丝和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是有限制的,即必须通过行商卖给外国人。如果直接出洋贩运,就是“通夷”,商人治罪,茶叶入官。限制中国商人制造海船,只能双桅,载重不得超过五百石,舵、水人不得超过28名,不许租给他人或租用他人之船,严禁在外国打造船只,带回中国,禁止华商到南洋贸易,禁止中国史书出洋,禁止中国人教授外人汉文,否则即视为“奸民”、“汉奸”,严肃治罪。产生的基础:自然经济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天朝上国”观点影响:①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使中国真正落伍。②助长了妄尊自大、盲目排外的心理,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评价:从暂时的、局部的范围看,闭关政策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到头来是作茧自缚了。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像中国这样一个封建国家消极被动地闭关锁国,是最终不能挡住外国侵略的,它可以依靠船坚炮利破门而入。锁闭了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目光和思想。束缚了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手脚。阻碍了的,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实行闭关政策的结果,便利中国愈发被动、落伍。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不过,也应该看到,不管闭关政策的弊端多大,但这一政策能够实行,这毕竟是清朝当时尚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表现。鸦片战争后,国门的闭开就由不得清朝统治者自己作主了。第二节罪恶的鸦片贸易与正义的禁烟斗争一、罪恶的鸦片贸易(一)英国对华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扭转它在对华贸易上的不利地位。(二)鸦片贸易概况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储藏箱战前40年间,英国商人偷运来华的鸦片不下42万箱,掠走白银3~4亿元。30年代,鸦片在英输华货物总值中已占一半以上,每年仅此一项,即使中国白银外流数百万元。美国、俄国商人也紧随其后。(三)鸦片对中国的危害(1)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的白银大量外流(2)鸦片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更加剧了国家危机(3)鸦片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会生产力二、正义的禁烟斗争(一)朝廷内部在禁烟问题上的争论1、严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鸿胪寺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林则徐严刑峻法,重罚吸食者;广传戒烟药方,限制一年戒绝,过期仍吸食者,平民处死刑,官吏加罪,子女不准参加考试;邻里互相监督,知情不报,包庇者治罪,举报有奖严禁派主张2、驰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太常寺卿许乃济主要观点:取消禁令,自由买卖,照药材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许用银子买卖,以防止白银外流),国内种植鸦片不受限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1)鸦片战争前统治集团内部不存在一个驰禁派(2)琦善不是反禁烟势力的政治代表(二)林则徐的禁烟措施1、严查吸食、买卖鸦片者2、打击外国商船3、做好战争准备4、翻译外国书籍,了解外国情况林则徐监督销毁鸦片图片来源:鸦片战争纪念馆图片档案在广州民众的支持和各级官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斗争,迫使英商务监督义律在5月底缴出英、美商人携带的2376254斤鸦片。6月3日~25日,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虎门硝烟池遗址虎门炮台的大炮虎门捕鱼台古城垣广州的重要海防门户――珠江的黄塔炮台鸦片战争前的珠江要塞定洋台第三节鸦片战争及清政府的失败一、鸦片战争的经过(一)英方不断挑衅,林则徐积极备战1840年2月,英政府任命曾任印度总督的好望角舰队司令乔治·懿律与其堂弟、在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6月,陆续到达广州附近海面的英国兵力有军舰16艘、各兵种陆军4000人6月28日,英国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二)战争的三个阶段Ⅰ.1840年6月—1841年1月6月底北上进犯,7月初,犯厦门。7月4日攻陷定海。8月11日,英国舰逼近天津白河口。1841年1月7日,英国军队攻陷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陞等牺牲。1月20日,义律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因此,《穿鼻草约》是没有法律效应的。鸦片战争形势图Ⅱ.1841年1月—5月1月27日,道光下“宣战”诏书。2月25日、26日,英国军队接连攻陷虎门各炮台。5月27日,奕山与英方签订《广州和约》。社学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5月30日清晨,数千群众佯攻四方炮台,并将追击的英军引到三元里村北丘陵起伏的牛栏冈,这一仗共打死英军6人,打伤60人,中国民众牺牲29人。三元古庙牛栏冈大捷1840年9月琦善在白河口英舰上会谈关天培Ⅲ.1841年8月—1842年8月8月,英国军队大部分北上,攻陷厦门。9月26日,再犯定海,激战数日,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壮烈牺牲。随之又进攻镇海、宁波。3月10日夜,下令兵分三路,发动进攻(虎头人与假洋炮)。英军进犯定海1841年2月26日英军攻打虎门炮台时的情景1842年5月,英军进攻浙江乍浦,遭到清军的坚决抵抗后,抬着尸体撤退的情景1842年7月21日英军攻打镇江城1842年7月上旬,英军在镇江登陆道光无奈,采纳了刘等人的议和建议,派耆英为钦差,并起用因主和被革职的前两江总督伊里布,命他们向侵略者乞和。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两千余人攻乍浦,6月,英援军万余人自印度赶到,猛攻吴淞口。年近70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于吴淞,上海、宝山陷落,英军溯江而上。7月,英集中陆军7000人,在海军炮火支援下攻陷镇江。1842年8月,英舰驶抵南京下关,在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英双方在康华丽号上签定《南京条约》时的情形二、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第一、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主义政策。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竹制火铳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军舰暮气沉沉的清政府鸦片战争后驻扎广州的英军装备齐全的清军教训: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第二,腐败的清政府是不能领导中华民族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胜利的,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推翻清王朝寻求新的阶级领导力量(当然这种领导力量最终是无产阶级)。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只有坚决地依靠他们,才能在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取胜。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林则徐和琦善的评价基本评价:林则徐坚决禁烟和抵抗,受到称颂,被誉为民族英雄,琦善因打击林,主张妥协,在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背卖国罪名。史学界不同观点:30年代,蒋廷黻先生在《清华学报》上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为琦善的“主和”辩护,说他对英人的认识(兵力、能否战胜)“远在时人之上”,“琦善仍是半知半解,但时人简直是无知无解”,说战争第一个阶段,义律向琦善提出“穿鼻草约”,蒋认为这是琦善外交的大胜利,《南》完全割香港,《穿》尚保留中国在香港收税的权利;《南》开五口通商,《穿》仍是广东一口通商;《南》赔款二千一百万元,《穿》赔款600万元。蒋称赞琦“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缺陷是他没有提到中国自强问题,使他不能取得与曾左李同等地位,还说林则徐于中外的形势实不及琦善那样的明白。”1995年,北京大学茅海建先生认为琦善主张安协,但责任并不在他个人,只是做了“道光帝的替罪羊,而且还做了中国旧有道统的替罪羊。”也有人撰文否定林则徐,说林则徐坚决抵抗是盲动,明知中国弱还要打,结果越打英国索价就越高。(二)关于“和”、“战”的评价这是涉及到人物评价问题(历史环境和个人承担责任的问题),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里仅谈“和”、“战”问题。明知是弱国要失败,是“打”还是“和”,为什么?历史上有战而胜的范例,也有先“和”后胜的成功例子,“战”是一种民族自卫,反侵略的手段,“和”只是一种策略,不是目的,对战与和的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环境。(1)对于被侵略被压迫的国家与民族来说,当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抵抗是无可非议的,只有通过抵抗,才能动员民族精神,团结民族力量,这个民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精神和力量正是日后内部革新自强的动力。如果不抵抗,开门揖盗,只会造成民族的涣散,丢去民族精神,一旦失去这,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日后振兴的能力。(2)讲“战”并不排斥“和”,但求“和”一定要讲时机
本文标题:鸦片战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7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