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6.7.16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中学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关世民2016.7“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代替。把握趋势,把握未来。”一、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一)适应变化了的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1.人类社会发展与转型导致的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时代。时代次第第一时代第二时代第三时代第四时代时代的经济本质狩猎与采摘时代农业种植时代传统工业时代(前工业时代、自动流水线大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性质狩猎与采摘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数字化社会)主要经济形态狩猎与采摘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数字化经济)、新型工业经济主导产业狩猎与采摘业种植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四产业占第一位的生产要素人的体力土地货币资本知识、技术;(货币资本退居第二、三位)私有财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几乎没有私有财产土地的多少手中资本的多少知识与技能的多少、高下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相对应的情况大体上与原始社会相对应大体上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对应大体上与16世纪到20世纪的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三次浪潮与未来的第四次浪潮“第三次浪潮”是美国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的概念。托夫勒是第一位洞察到现代科技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结构及生活形态的学者。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从约1万年前开始,实现人类农耕文明的兴起,带动农业的辉煌发展;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从17世纪末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带来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引领信息化改革,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按照托夫勒的观点,人类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托夫勒认为:第四次浪潮有可能是人类从地球向其它星球迁徙。在上个世纪末,人类总人口才六十亿。美国的世界人口统计,原来预测到2012年才会上升到70亿,可是,2011年10月31日达到了70亿。有学者预测,本世纪中期,人类人口将达到90亿,本世纪末将达到一百亿。2.人类教育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学校的社会教育阶段第二阶段:私塾为主的学校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主、批量“生产”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第四阶段:个性化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阶段。具体状态尚不十分稳定。但微小班化、活动教学、合作学习、走班制、导师制等,可能是其初步状态,或是其基本状态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3.面向未来的教育有的学者曾对公元1500年—1960年世界范围内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换句话说,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一般是25-45岁。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会稍晚些,一般是30-50岁。按照这个规律推算:2014年小学一年级(6周岁)的孩子,到25周岁时即大概在2033年开始进入他的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因此,我们今天一定要着眼于2033年以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来确定我们2014年的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内容、方式。2014年初中一年级(12周岁)的孩子,到25周岁时即大概在2027年开始进入他的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因此,我们今天一定要着眼于2027年以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来确定我们2014年初中一年级教育的内容、方式。2014年高中一年级(15周岁)的孩子,到25周岁时即大概在2024年开始进入他的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因此,我们今天一定要着眼于2024年以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来确定我们今天高中一年级教育的内容、方式。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也可以此类推。我们的教育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了。有人说:(法国)雨果:孩子的真正名字是什么?那就是未来。北京市六一中学:教育就是在现实中创造未来。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摘自:李继星著《教师文化力》一书的第90页)狩猎与采摘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封建社会)传统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狩猎者、采摘者----“族民”。农业耕作者;手工业者----“农民”。蓝领工人----市民。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包括小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大知识分子)----“球民”(球,指地球村)。举例: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的培养目标:人格健全、学力宽厚、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现代人。南山实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特区现代中国人做具有移动能力的世界人(美国)奥巴马总统云:培养在全世界具有移动能力的美国人。一、为什么要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二)高标准实现国家课程的需要国家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时,主要参照的是国家内的大多数学校在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照顾的是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水平较高的或者水平较低的(处于两头的)少数学校、教师和学生,则不太照顾或者没有充分照顾。所以,对于某一所学校、某一位教师来说,要想成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或者教师,就要考虑:对于国家学科课程,在完成其基本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要高于它。因此,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标准实现国家课程的需要。(三)打造“品质课堂、卓越学校、现代教育”三大战略的需要优质教育必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起抓。因为,专搞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会发现:课堂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学生。如果不搞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已无法深入了。卓越学校的本质是课程的卓越。古今中外的卓越学校,其卓越的领域会因校而异,但其共同点是:都有优于那个时代的课程体系。因此,不搞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无法成为卓越学校。现代教育的本质,主要体现在课程上,体现在按照什么目标来培养人、教什么和怎么教。离开了现代课程,现代教育将荡然无存。(四)培养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骨干教师的需要在知识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骨干教师,一定是具有校本科研能力、学校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需要在实战中培养。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要齐头并进在颁布《教育规划纲要》以前,只搞课堂教学改革,还可以成为中华名校。但在2010年7月29日颁布《教育规划纲要》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著名的中小学,几乎无一不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齐头并进的学校,甚至更加重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学校。例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等。在今天,只抓课堂教学改革,不抓课程,是放弃了实质,抓住了外皮;侧重解决了“怎么教”,基本上没有解决更为根本的“教什么”的问题。•因为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制约教学理念和行为。课程与教学是如影随形的关系。如果,课程不改变,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都是“吸管搅杯子——静止中的暂时波动!不属于真正的改变!”真正的改变是变化器皿形状和饮用方式。教育理念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二)学校课程体系的几个基本类型目前国内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四大类型。第一个类型:对于国家学科课程,在内容方面有增、有减,围绕着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建构包括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等子类在内的学校课程体系。同时,建构配套的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这种类型,在本质上已经不仅仅是课程整合了,而是课程与教学的重建,带有“革命”的性质,难度最大。第二个类型:对于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国家学科课程,在内容方面不增、不减,在结构上解构后重新建构。结构上变化很大。重新建构时,适当组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例如,技术课程方面,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内容不变,在两门课程结构上进行重组,在通用技术中添加与当地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技术,例如,水产养殖、水果树木种植等。第三个类型:跨学科的形式上的整合。比如:前几年深圳市把理、化、生整合为科学课程,结构上变化不大,内容、内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科学课上,有些学校还是物理教师教科学课中的物理部分、化学教师教科学课中的化学部分、生物教师教科学课中的化学部分。深圳市的上述实验,最终以所谓“失败”告终。又废除了科学课,回到了“物理、化学、生物”课各自独立的时代。第四个类型: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习或探究的项目来整合课程。例如深圳市南山区的南油小学,曾经以“桥”为主题,跨学科组织教学内容,融合为以“桥”为中心的一门主题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学中的力学、数学、医学(心脏搭“桥”)、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对附近河流的水体污染情况开展项目研究,形成了以学习或探究的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性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到地理学、化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上述四种类型,很难说哪种类型好或者不好。要看学校的原有基础、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目标,要因校制宜。最合适的课程类型应该体现:应在中小学阶段就有意识地构建能够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领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品质。(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词1.未来意识(未来观念)2.知识基础3.关键能力4.核心素养人类身份的演化:族民→农民(臣民)→市民(工人)→球民(具有普世价值观的知识分子,世界公民)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应是办学核心理念。办学核心理念下面,有两个文化要素非常重要。第一个是课程理念,第二个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着课程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来展开。在确定课程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四个关键词:未来意识、知识基础、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我在此呼吁我们国家的州长和各州的教育领导者,我们该发展的学习标准和评价,不能仅仅是评估学生考试作答的能力,而是要评估他们是否具备21世纪所应有的关键能力,如解决问题、严谨思考的能力,以及企业家的精神和创造力。(巴拉克·奥巴马)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1)社会责任、(2)国家认同、(3)国际理解;(4)人文底蕴、(5)科学精神、(6)审美情趣;(7)身心健康、(8)学会学习、(9)实践创新。(四)学校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图的设计框架图中一般要包含:办学核心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的一级到多级分类,课程类型,以及科学的逻辑体系;课程体系关键词;课程保障要素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览表序号问题分类旧课程新课程(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内课程建设成效比较显著的学校有很多,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幸福素养课程体系”: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课程目标:教给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1.为什么教(办学目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教什么(课程建设):开发幸福素养课程,教给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3.怎么教(课程实施):创造幸福高效的课堂
本文标题:2016.7.16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9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