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学习目标及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仔细品味文中语句。3、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其历史局限性,并对此形成自己的见解。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又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家,归隐田园。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朗读,正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shěyǎnzhuótiáoy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qiānmòyāoyì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返回上页下页jùnjìyì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作为河的两岸鲜艳美丽非常别的又,再对…感到诧异沿着落花繁多的样子想要尽,穷尽,走到尽头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的景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似真实虚,以实写虚。“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接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忽逢”“甚异”相照应,写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了桃花林绝美的景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没有、终止发现,看到好像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抛开,离开只、仅又、再开阔敞亮的样子使……通过以上几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感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远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之处。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豁然开朗”是渔人的总的感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整齐的样子田间小路互相听到交错相通类平坦开阔这、那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两句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环境:平和、宁静、淡远。所见所闻: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快乐的样子老人和小孩往来的人桃花源耕种劳作的人都桃花源以外的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以上两句,写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这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竟然通“邀”,邀请都详尽问话人摆打听、探问(桃花源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写桃花源的人情世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古道热肠。淳朴、真挚的古风依然存在。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伤风败俗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和儿女间断隔绝竟然与世隔绝的地方语气词更不必说(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渔人。具:详尽。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叹惋:惊叹。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自己所知道的世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以上几句,明写桃花源中人自述来到此地的原因和经过。他们来此地是为了躲避暴秦的压迫和社会的动乱,表现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这几句还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皆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邀请告诉不停留、居住他们的告辞离开对值得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2、3段是全文的中心,写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做标记(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已经找到他的助词沿着先前的原来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像这样做标记到拜见先前的、原来的竟然寻找找到渔人到了武陵郡,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第4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遂迷,不复得路”再也寻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美妙的桃花源烟消云散,化作虚无缥缈信难求的神秘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迷恋。与开头的“忽逢桃花林”相照应,为桃花源进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高兴的样子访求、探求没有实现不久打算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渔人去桃花源这件事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第5段,写桃花源无法寻找。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处处志之”,已伏重来之意。但重来的结果却是“不复得路”。这结局给桃花林再次抹上神秘的色彩。“欣然规往”“未果”更让人觉得仙源难辨,可望而不可即了。中心思想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交通妻子绝境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无论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语“不管”的意思舍一词多义:便舍船:舍弃、离开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寻寻病终:不久,副词寻向所志:寻找,动词课外拓展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s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9594 .html